職場節目如今在如火如荼在各大衛視播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播的職場類電視節目超過10個,盡管形式不盡相同,但出發點相差不大。
這股熱潮開始于2010年下半年(其實,2003年央視的《絕對挑戰》還是蠻有遠見的。,而今年,這些節目更是在年輕群體中引起了熱議,某衛視職場節目嘉賓身份涉嫌造假、IT精英聲討節目的事件更是將該檔節目推上了風口浪尖,一時之間,網上網下、鋪天蓋地,大有山雨欲來的陣勢,就連《人民日報》也對該節目發表了評論,指出:“任何節目,在‘不隱藏自己風格’的同時,都要考慮自身的社會責任,顧及大多數受眾的觀感,并處理好看與被看、職業底線與自由個性、吸引眼球與長遠口碑的關系。否則,如果一味盛氣凌人、無知無畏,不懂得敬畏觀眾‘最后的武器’,最后很可能不是非你莫屬,而是與你無關了!
于是,一部分有心的觀眾產生了這樣的懷疑:“求職節目到底是真是假?”作為一位曾零距離接觸職場類節目近2年時間的HR,我想借此談談職場節目的N宗罪:
罪行一:選手挑選重三樣
職場節目無論多么“真實”,首先它還是一檔電視節目,逃脫不了電視媒體必須要追求的收視率!而收視率這東西,并不會因為你是真實的招聘就會提高,觀眾是眾口難調的,但是有一點,觀眾都喜歡“好看的”,而所謂的“好看”,落在職場節目選拔選手這個具體的事情上,就變成了注重三樣(即三個“特點”):表達有特點、經歷有特點、才藝有特點。縱觀目前各大衛視的此類節目,基本上上臺的選手都繞不開這三方面!有的是特能吹,能把母豬說上樹;有的則搞個順口溜、小段子;有的曾經冒險、有的歷經滄桑、有的浪子回頭、有的專玩跨行、有的腰圓體胖、有的身高不當、有的留學歸來、有的業績響當當;才藝方面,更是吹拉彈唱總能會一樣……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善于在電視上活躍氣氛,才能勾起觀眾的觀看興趣。
這也就能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有大量的報名者沒能登上舞臺、獲得上場的機會了。如此看來,沒有特別明確特點的求職者們,還是老老實實地選擇其他渠道求職吧。
罪行二:崗位漂移不精當
參加節目的那些嘉賓,雖然有的在節目中招了人,但實際上,很多現場給出的崗位都是拍腦子產生的,并非當時嘉賓所在的企業、機構的空缺崗位,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因人設崗”。當然,我不反對如今很多企業的“因人設崗”行為(這是根據人才的實際能力特長設置崗位、留在人才的一種有效方式,不同于以往意義上的“因人設崗”),但我說明的是,其中的一部分企業其實根本沒有用人需求,只是為了節目需要,在現場臨時制造出一個崗位而已,甚至公司的HR都不知道他們公司有那個崗位需求!
其結果就是,現場達成了錄用意向,但走下臺的選手真的到了企業報到后發現,被換到別的崗位去了。某節目選手在微博上哭訴:錄完節目第三天,我準備去上班,他們說我不太適合,就不要我了。我覺得他們并不是真心招聘,只是想通過這個節目來炒作。
罪行三:愛打軟肋沒商量
部分求職類節目的嘉賓非常不厚道,一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樣子,雖然在現場表面上裝作談笑風生,實際上骨子里還是有一種盛氣凌人的感覺,對求職者的一些跟求職無關的東西刨根問底,更有部分嘉賓特別喜歡問求職者薄弱的東西,專打軟肋,遇到矮的問身高、遇到遭遇不公的讓人回憶細節、遇到講話特溜的挑毛病……根本不是把求職者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去考量他們的專業能力,完全背離了“雙向選擇”的宗旨。
有某職場類節目的選手在接受某媒體采訪時直言“整場都抓住和職業無關的問題說事,想展示的不讓展示,算什么求職節目。”
遇到好高騖遠、定位不清的選手,有些節目的嘉賓們則想蒼蠅見了有縫的蛋一樣,群起而攻之,恨不得立馬吃了選手。海龜女劉俐俐的遭遇則是把主持人和嘉賓們專打軟肋的“不良嗜好”完全地暴露在了鎂光燈下:當劉俐俐說自己最喜歡莎士比亞的“英雄雙行體”時,節目主持人一臉狐疑“是十四行詩吧?”質疑選手說的是假的。此后,該主持人聲稱和劉俐俐溝通的時候,渾身一陣一陣犯冷,質疑劉俐俐把回國說成中國,糾正理應說成“我們這兒”;譏笑劉俐俐聲音“狂浪”。難道充滿自信的年輕人發自內心的笑也要被禁止嗎?勤奮清白一海歸,怎能用如此充滿侮辱人格的語言去刺激、傷害?臺上諸位嘉賓們似乎受到了主持人情緒的感染,紛紛站出來指責、質疑劉俐俐,劉俐俐的一顰一笑都被譏諷、嘲笑。這哪里像企業招聘?
所以說,真正想去上節目求職的人,必須要有很強的抗打擊能力,否則會死得很難堪!有業內人士坦言“上節目的人基本上都要被‘蹂躪’”......
罪行四:專業考量太牽強
職場類節目說白了就是一種多對一的群面,但由于節目嘉賓身份、行業、職業背景的差異,往往針對同一個選手問出來的問題跨度非常大,包括生活習慣、穿衣打扮、學習背景、專業能力,等等,而每位選手在臺上的時間通常在半小時左右(節目呈現一般在10-20分鐘之間,根據后期剪輯情況確定)。如果還有才藝展示的話,在這半小時左右的時間里,真正在考量專業能力的時間非常短,只能問一些相對泛泛的問題,而嘉賓們往往就是根據1-2個一般性的問題就來決定選手的生死,不得不讓人懷疑他們自己的專業性到底如何......眾所周知,優秀企業的招聘往往是由空缺崗位的直接上級、平級和HR共同面試(有時是各自分別面試,有時是一起面試),真正的大BOSS往往不會直接參與面試(中高層崗位招聘除外),而如果讓終極大BOSS在一開始就參與面試,雖說他們可以在現場就行使最終的用人決定權,但其實未必是一種明智的做法。一方面,老板不是HR,他們的面試技術很多時候其實不如HR,他們只是在憑感覺判斷,而沒有采用HR常用的、被N多專業人士證實行之有效的選拔技術;另一方面,雖然其他嘉賓也在一定程度上幫著面試,但他們往往對選手所選企業了解沒那么深,所以,他們還是無法替代公司內不同崗位人員組成的面試小組,實際上還是老板一個人在面試,其精準性有待商榷。
罪行五:招聘其次重推廣
目前招聘節目里的嘉賓通常包括三類:一是在電視臺投放廣告的客戶,二是真正有招聘需求的企業(可能并沒有在該節目播出平臺投放廣告),三是節目組請來撐場子的某方面專家(如心理學、測評、教育、咨詢等)、中立機構、知名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其中第一類基本上是以推廣為目的站到臺上的,第二類真實招聘的企業,之所以選擇電視招聘而不是人才交流會、網絡招聘、獵頭、中介,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宣傳推廣的目的夾雜其中,第三類看似中立的第三方,但實際上也在與求職者的交流中展示著所在的企業形象。所以說,無論是對于帶著空缺來的有真實招聘需求的企業,還是對于廣告客戶和友情“出演”的第三類嘉賓,招不招到人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個平臺來推廣所在的企業和機構,提高在觀眾的知名度和曝光度。試問,如果沒有這些個求職類電視節目,全國有多少人知道悅美堂、同立傳播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