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野心十足的企業家,在美的跨入千億規模后他稱要再造一個美的,2020年規模突破2000億;他是一名睿智的管理者,雖然將第一大股東的地位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從一開始就摒棄了家族企業的思維方式,實施放權、培養、激勵、約束的四大機制,不僅為美的培養了一批職業經理人,而且讓他們在崗位上永遠激情四射 ;他還是一名眼光銳利的戰略家,推崇沃爾瑪和杜邦等公司的治理方式,將其精髓引入到美的結構體系中。他行為作風果斷,從對美的的股份制改造到制定《分權手冊》、推行員工持股,實施激勵機制,至如今功成名退卻毅然沿用職業經理人治理公司。
正是這樣一位“多面手”,何享健創造美的奇跡時,最終的離開卻未能給美的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過度的放權,高速擴張,讓美的變得“臃腫”而隱患初現:利潤增幅自去年開始急速下滑,今年營收大減。據美的今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美的總營收為389億元,較2011年的620億元同比下降37.15%。
處于“瘦身”階段的美的又將如何華麗轉身?何享健將難題留給了其接替者,現任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
他是一名野心十足的企業家,在美的跨入千億規模后他稱要再造一個美的,2020年規模突破2000億;他是一名睿智的管理者,雖然將第一大股東的地位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從一開始就摒棄了家族企業的思維方式,實施放權、培養、激勵、約束的四大機制,不僅為美的培養了一批職業經理人,而且讓他們在崗位上永遠激情四射 ;他還是一名眼光銳利的戰略家,推崇沃爾瑪和杜邦等公司的治理方式,將其精髓引入到美的結構體系中。他行為作風果斷,從對美的的股份制改造到制定《分權手冊》、推行員工持股,實施激勵機制,至如今功成名退卻毅然沿用職業經理人治理公司。
正是這樣一位“多面手”,何享健創造美的奇跡時,最終的離開卻未能給美的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過度的放權,高速擴張,讓美的變得“臃腫”而隱患初現:利潤增幅自去年開始急速下滑,今年營收大減。據美的今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美的總營收為389億元,較2011年的620億元同比下降37.15%。
處于“瘦身”階段的美的又將如何華麗轉身?何享健將難題留給了其接替者,現任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
何享健喜歡用年輕人,美的集團原11人的管理層中,平均年齡只有39歲,在目前新一任的董事會成員中,年齡均在35歲-45歲左右,并且都是25歲進入公司,在美的工作時間平均達14年左右。
何享健曾稱,從公司最初的產權制度改革起,美的一開始就明確不會是家族企業而要實行現代化管理制度。
雖然在股權架構方面,何享健一直獨大,但為美的打造一個職業經理人的團隊沒有絲毫動搖,即使是功成名退,也將掌舵權交給非何氏基因的職業經理人手中。
從上世紀開始,何享健便在美的內部便實施職業經理人管理體制。
1997年,美的開始實行事業部制改革,并在產品多元化與經營專業化戰略管理思路下對事業部充分放權,并形成集團總部——事業部——事業部下屬經營單位的管理架構。
2009年,何享健宣布不再擔任上市公司美的電器董事長,并退出美的電器的日常經營,完成創始人與職業經理人的交接。
2011年10月,何享健轉讓15.3%美的股權,讓予融睿投資與鼎暉投資,使美的形成多方股東共同持股的股權結構。而這步棋子,是何享健為順利完成美的集團整體上市的重要一步。
何享健的過度放權,也使得各個事業部權利無止境的膨脹,“1500億元的美的擁有20萬員工,而同樣這一量級的企業規模卻只有幾萬員工。”一位消息人士稱,美的全國銷售公司鼎盛期達近9000人,而人員規模的提升最終帶來美的需要大面積裁員,去年“裁員門”事件也讓曾讓美的一度站在風口浪尖上。
無論是從對美的的股份制改造到制定《分權手冊》、推行員工持股,實施激勵機制,果斷是何享健一向的行事作風。
直至去年,何享健意識到美的需要“瘦身”并果斷地開始實施美的的戰略轉型,從去年5月份開始,他親自視察市場;隨后便提出戰略轉型。去年11月,美的日電全國60多家銷售公司只保留11家,剩余變為50個分部只有管理職能;12月,美的制冷各地銷售公司人員精簡。雙方簽下3年協議,操作權下放代理商,總部不再對銷售公司虧損進行補貼,且需保證銷售目標。
但70歲的何享健在美的的二次轉型時期選擇了離開,雖然毅然地將權杖交給了方洪波,但最終未能給美的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接下來,美的二次再造的使命將由新一批職業經理人組建的團隊去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