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這個稱號,是在孩子出生之后順手牽羊的,大多數事前的規劃也都停留在優生上。我們為什么要孩子?這個問題似乎是多余的,因為答案幾乎是:沒有孩子的世界會是多么的灰暗。那么好吧,我們假定要孩子是天經地義的。要孩子以后的家庭世界會是什么樣的,第一次做家長的,也只是停留在累并快樂著的感性認知階段。
孩子和父母的關系,已然不能沿用舊時的教條,而新的關系構建,需要用市場營銷的觀念和方法。營銷的兩個基本任務,就是發現需求和滿足需求。葉敦明認為:父母對孩子的需求,以及如何滿足這種需求的方式,是家長營銷學的兩大要義。孩子,傳宗接代的角色肯定淡化了,孩子的獨立運行軌跡,需要家長重新調整自己對孩子的認知和教育。
孩子是我們的顧客。孩子不是上帝,不能成了我們生活唯一的意義,他們也不能拯救那些自身無聊而無奈的人生。孩子是我們的顧客,我們所有的付出(成本),都是有所回報的(利潤)。
那么,孩子能帶來什么利潤呢?第一,孩子能夠讓我們有限的生命得以延續,他們就是年輕版的我們。自己的基因,可以在世上多存活幾十年,也算是一種合情合理的私利吧。第二,孩子是父母成長的試金石,伴隨孩子共同成長,在幫助孩子的同時成就更好的自我,一邊付出、一邊得到的“買賣”,的確很公道。第三,有了孩子之后,對自己父母的感恩之心日漸濃郁。第四,有孩子的人生,才算完整,與下一代共同成行的經歷,差不多讓自己多活了半輩子,值大發了。
孩子是個好顧客,作為產品締造者的父母,就應該多多關照。葉敦明覺得,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引導孩子,是父母營銷意識的起源。沒有這些,父母就會擅自剝奪孩子的權利,店大欺客的事情就會屢番上演。
孩子更是社會公共產品。孩子是未來社會的主人,他們只是我們臨時的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必然的。他們的童年幸福、成長的快樂,都會成為社會未來發展的信念基石。懷著感恩的心,承接上一代的關愛,去構建更加美好的未來,也讓我們這些父母們得以享受一下他們的成果。付出與回報的輪回,正是社會良性發展的人性能量。
孩子是父母創造的產品,可他們天生屬于社會。因此,孩子不能只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他們必須要有自己飛翔的天空。而且,父母的意志,不能成為他們前行的主宰。孩子只是我們的朋友,他們還會有更多的新朋友,我們這些老朋友怎不能老是阻礙他們結交新朋友。老朋友只能陪著孩子走一陣子,而新朋友則會陪著他們走一輩子的,他們的孩子也是新朋友之一。
俗話說,養兒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可現在呢,養兒或者養女的收益,基本上是負數,至少是在勞神和費錢兩個層面上。夸張一點說,養孩子就是在做公益事業,你付出的是現在,而得到是孩子的未來,而這個未來是你不能親自分享了。笑看春風,而春風不能拂面,這需要一種強大的自制力和風險精神。就像種下一片森林,而乘蔭涼的人卻不是自己。葉敦明認為,愛自己的孩子,如同愛他人的孩子,是一種本能向社會化遷移的姿態;而愛所有孩子,如同愛自己的孩子,則是家長社會營銷的最佳典范。唯如此,教師才能愛上教育,官員才能愛上祖國,人民才能愛上未來。
家長營銷學,從初級意義上講,是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從中級意義上看,則是家長與孩子平等交往的原則;若從高級意義上審視,則是家長陪伴孩子走過一段人生的酸甜苦辣。每一個向善、向正義、向民主的家長,都是在耕耘著孩子應有的陽光彩虹。契約精神、平等相待、價值交換,也許是家長營銷學的本意,是這個浮躁年代中,仍然堅守薪火相傳的家長們,為未來社會所做的最大貢獻。
孩子,是個過程產品。父母親只能陪著孩子走上20年左右,真正占主導的也只不過8-9年,孩子10歲之后的自我意識逐步增強,獨立自主的支配自己的思想、時間和情感,孩子有了自己的王國了。作為父母親,別動不動學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2012年在位60周年,還舍不得丟下權杖,64歲的兒子查爾斯只能祈禱自己長生不老,否則繼承王位就成了泡影。
在《家長營銷學(上)》小文中,葉敦明提出了二個觀點:孩子是父母的顧客、孩子是公共產品。主導權,還是輔導權,是父母對待孩子的兩種根本不同的方式。很多家長心里選擇輔導權,行動卻落在主導權,把自己扮演成救世主,孩子變成了受苦受難的慈善對象了。
社會教育是終點,家庭教育是出發點,學校教育是中轉點。既然孩子終究是社會的一個分子,那就以他/她未來的角色來謀劃今天的發展吧。角色定位,很難。想想看,成年人兒時的夢想,長大了又有幾人真的要去實現?小時候,覺得老師很神氣,沒想到自己還真當過中學教師,居然還愛上了。后來嘛,自己的心比教師角色大多了,就只好忍痛離去。葉敦明認為,孩子的角色定位,毋須定在職業上,而是在一種生活和工作的狀態上。
有人說,中國人活得沒意思,因為有素質、有追求的“流浪漢”太少了。他們有不錯的事業,但架不住在路上的心狂動,毅然選擇了去不清楚的遠方,領略人生真諦、豐富自身眼界,回到工作崗位后就會倍加熱愛,因為他們真的清楚認真工作的樂趣與價值。有條件的家長,不妨多帶帶孩子自駕游,刻意地少花錢,少走高速,多住帳篷,能自己做飯就更妙了。明白了活著的歡欣,對工作、對學習的態度,就能自發地認真與執著。這就是所謂的言傳不如身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