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質疑為“小高考”、“掐尖兒搶生源”的自主招生,今年因多校聯考再次被推至風口浪尖。
在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以教育專家的身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一種普遍的觀點是:在現有條件下,自主招生還遠未成熟,選拔方式、擇優手段和最終標準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實踐,現階段不宜給出過高的評價。 “人才評價標準”須明確
對于自主招生“有掐尖兒之嫌”的說法,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鐘秉林委員明確表示反對。他介紹說,北師大每年招收2200個學生,拿出不到5%——100個左右名額做嘗試。據測算,全國33所高校自主招生總數也只占全國考生總數的不足萬分之五,“不管從數量角度講,還是從公平競爭角度講,都談不上‘掐尖兒’。”
有人認為自主招生應該擺脫高考的影子,而不僅僅是多了個面試環節的考核。對此,鐘秉林委員表示,高校積極探索自主招生改革理當支持,在制度設計方面面臨著多方面的壓力,“整個過程是否能保證公平、公正,考題設計是否科學有效,試卷評判怎么準確合理等等,非常復雜。”
北師大是“北約”聯考院校之一,日前結束的聯考持續幾乎12小時,考試時間也長達8小時,這樣考能否選出人才?鐘秉林委員回應說,聯考一共提供7個科目試題,由各學校自己選擇,北師大只選了其中4門,學生考試時間比幾門高考科目總時長要短。“關鍵是考題設計思路和題型有很大不同,還是讓我們去試一下吧。”
鐘秉林委員特別強調,高校自主招生涉及“人才的評價標準”、“通過什么方式把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選拔出來”兩個問題。高校自愿組合“聯考”,為考生提供更多選擇機會,降低奔波成本,值得嘗試和肯定。
鐘秉林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他們征求了考生意見,肯定要調整改進,不可能一步到位。一些“聯盟”的先行實踐為我們在擴大學生選擇權和高校自主招生、綜合評價選拔人才方面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鑒的經驗,使得現今的聯考方案更趨完善。他認為應鼓勵進行多樣化的探索,相互借鑒。 自主招生已成“小高考”
“現在就已淪為‘小高考’,這樣選出來的學生高考也能選出來。”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委員對現行的自主招生制度并不滿意,坦率地連稱“缺乏意義”。
“招生名額只有不到5%,還要經過高考,那多這一次干什么呢?高考預演嗎?”他認為自主招生目的性尚不明確,到底是各校選拔高分生源,還是照顧偏才、怪才?
葛劍雄認為沒有必要為占比1%都不到的偏才、怪才去修改高考制度,完全可以在現有制度下為這些學生設計一些特殊辦法。“這些人一定要上大學嗎?韓寒沒有上大學就很好嘛!高考考不上,可不可以讓他旁聽?”
葛劍雄稱,學校希望招到分數最高的考生本無可厚非,但考慮到我國各地經濟和教育水平的差異,如果實行全國統一的分數線,對落后地區的孩子則有失公平;再加上我國公辦高校使用納稅人的錢,為公平起見,應由教育部來分配各地錄取名額,制定全國不統一的錄取標準。
考生在高考之前,還要再多準備一次甚至幾次自主招生考試,是否增添了考試負擔?葛劍雄直言,全國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學生占比不到1%,“如果孩子連前10%都進不去,還是踏實準備高考吧。”
葛劍雄強調,從理論上講,自主招生應該全部放開,應該賦予學校自主挑選學生的權利,給予學校充分的信任。 高考不改革如何“自主”
高考因“一考定終身”而遭詬病,因此自主招生一度被寄予厚望。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柯楊委員認為,自主招生把高考“一次性”的考試風險分攤開,不僅中學有一次推薦把關,筆試之外還有面試過程。
柯楊說,比如北大醫學生過去只招理科生,實際上好醫生對綜合素質要求很高,在面試過程中,北大特意安排學醫志愿、心理測試、同情心等人文素質的考察,并且在筆試排名的基礎上綜合考慮面試成績。
“當把招生權力下放給學校,學校也不敢按‘人治’的方法判斷學生是否是可造之材,也沒有能力在幾個小時內發掘出考生的潛力。”柯楊委員稱,家長學生眾目睽睽,唯有拿分數說話方有說服力。而且總會有些人因自主招生這“讓利”的二三十分而邁進名校門檻。
“這畢竟是邁出了第一步,如果還是‘一考定終身’的鐵板一塊,情況會更加糟糕。”她指出,高考不徹底改革,指望靠覆蓋少量人群的小規模試點解決教改整體問題不現實,“但目前只能靠這種‘磨合’。”
理想中的自主招生什么樣?想招到什么樣的學生?柯楊委員稱,自主招生范圍過小,因此沒有理想狀態。高考不改革,就無法做到真正自主,只能慢慢磨合,逐步走向“對所有學生都不以分數為唯一判斷標準”的方向。
柯楊表示,或許聯考不是最佳辦法,只是權衡利弊后的折中之舉。 對促進素質教育有幫助
對聯考的真正目的是否是爭搶優質生源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表示,不能說聯考是在爭搶優質生源,聯考是為了更好地選拔優秀學生。他說,全國統一高考采用計算機錄取,從高分到低分錄取,徹底剝奪了高校的自主招生權。
他說,高校的自主招生權如何體現?招保送生、特長生等是很小的一部分,組織聯考是高校自主招生權的一種實現方式,是統一高考、統一錄取之外的一種補充。
至于聯考是否增加了考生負擔,紀寶成代表說,以前是一個個高校單獨組織自主招生考試,后來發展到幾個學校一起組織,現在幾個聯盟的成員越來越多,減少了招生的成本,也能惠及更多考生。人民大學參加的“華約”聯考,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和承擔考務,利用現存分布全國的高考網絡體系,很多學生都能在當地參加考試,不用跑很多地方去參加各校的考試。“華約”聯考今年有約6萬人參加,惠及了更多考生。“北約”沒有通過教育部考試中心組織考務,今年參加考試的約3萬人。
對聯考能否真正招到優秀人才和促進素質教育問題,紀寶成代表說,聯考肯定能發揮這種作用,使學校多了一次評價考生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