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的說,公司越小執行力越強大,幾乎每一個創業老板都有扛著產品沖到員工前面的經歷。我想要與大家分享的作為老板要學會資源的整合和運作的能力。
具備了你才能扮演一個經營者的角色,否定你只算是一個高級打工者。
很多公司總處在一個誤區,剛開始就想做一個平臺,而不是利用好現有平臺。這個平臺就是企業在現階段的綜合資源優勢。不少老總對我講總是意氣風發,興奮不已:“如果我產品怎樣?一旦我技術怎樣?”不得了。打住!沒有什么不得了,即使是明天有太陽,但是你不一定能看到。這和太陽無關,只是與你的體能有關。所謂平臺不是說你認為是平臺就是平臺,而是大家是否向你聚攏,做到向你聚攏不是小錢小團隊可做到的。當你把某一個點上的事情做得極致,你才有一個小平臺,大平臺都是小平臺變的。
經商的過程中充滿了不確定性,為了不成為市場的“棄子”。必須要高度重視公司發展的過程中一切信息,兼顧生存與發展的利益點,善整合者方可集大成。
整合資源從借力開始
2000年9月,蒙牛投放了300多幅主題為《為內蒙古喝彩》的燈箱廣告,內容是“千里草原騰起伊利集團、興發集團、蒙牛乳業;塞外明珠輝照、寧城集團、仕奇集團;河套崢嶸蒙古王;高原獨秀鄂爾多斯——我們為內蒙古喝彩,讓內蒙古騰飛。” 借伊利等名牌企業的名氣提高自身品牌的影響力,蒙牛的品牌比附定位也堪稱國內企業的經典之作。當時的蒙牛與伊利、草原興發這些大企業相比不過是個相當于 “指甲蓋”大小的小廠。
說真話就是這樣打人。在沒有成功之前,什么都不是。產品再適合消費者,技術再先進,沒用。為了夢想,必須要學會整合別人的力量,把自己處于第二第三品牌的地位。創業型公司要想成為最璀璨的鉆石,就需要很多的切割面。每一個面都要是資源對應,要想辦法與別人對接,借勢,順勢,找到公司生存的需求點,能長一點的活下來才有發展的可能。
整合要學會聚焦
企業成功與大小沒有關系,反而小企業應當有大作為。作為老板不能總想自己公司缺什么,而是要想自己公司有什么資源,是否可以做什么。有些企業一開始與中盛金略公司溝通很牛,“我有這我有那”。我問“你做什么有現金流”?很多企業說不上來。再說有能力整合是有好事,但還要進一步要聚焦。任何資源都不是等著你取,等著它像蘋果一樣落在你的頭上?你要洞察公司的內外部環境,是否可以借勢而為。
常說花小錢辦大事,我要說我曾服務一家印刷廠,我建議他把邊角余料制作成便簽,免費送給客戶,只為加深客情。后來發現客戶興趣不大,我建議他不妨印上一些能對客戶有用的信息,如辦公文具、辦公家具、快遞、訂飛機票、火車票等電話,再擴大客戶范圍,進一家公司,送一個樓層的公司,現在廣告業務完全帶動了印刷業務。
整合是為了協作更專業
創業型公司最怕打亂戰,老板是一兼多職,老板付出的辛苦是難以想象的。不少老板都是在第一關中垮下來的,須知老板身體的好壞決定著公司未來能走多遠。查鋼認為有些錢是不能省的。專業人做專業事。如送貨,需要的不僅是體能還要時間;如管理,懂技術不一定會管理,員工留不住,市場打不開有客觀因素但一定有主觀原因;如財務,老總們認為很簡單,跑跑稅務和銀行,結果一年沒少掙錢,可年底公司帳上資金卻沒增多少。為什么?不專業嘛,整個公司就像個篩子一樣,到處都是洞,能剩下錢才怪。
整合需要“智慧池”的運用
有老板問下,查老師,我現在每天都在學習,我也要求公司的每個人學習,為什么公司業績還是上不去,一些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我問他,你學習過程中,對員工有考核嗎?老板說:沒有。問:有錢的激勵嗎?說:沒有。問:有對解決方案跟蹤嗎?說:沒有。問:有請相關專家診斷嗎?說:沒有。我說,那你是學習還是學到呢?
作為公司的決策者要善于總結和思考,特別是在公司初期,更要多接觸外界信息,如成功者,同行,咨詢策劃專家,先吸收再融合,這是一個不斷肯定否定的過程。這個時候的競爭對手實力都差不多,一個機緣可能就可能翻身,這個時候需要的是謀定而后動,公司的這個脈誰能把得準?誰先策劃到位,誰先形成標準化,或是誰先能提出差異化的品牌訴求,誰就可能會脫穎而出。若能領先一步,其市場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