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近來,有的地方探索將教育經費按人頭換算成一定面額的教育券,由學生手持教育券自主選擇學校,政府根據學校收到教育券的情況劃撥教育經費。教育券等做法涉及基礎教育經費投入、管理等體制機制問題,尚不具備在較大范圍內推廣的條件。這位負責人的表態引起人們對教育券的關注,什么是教育券?教育券在小范圍的試點有哪些成績和問題?
“教育券可以抵幼兒園學費,好多家長都去領了券,去年寶寶上學就少交了200元。”7月29日,家住鄭州市金水區石化路美景天城小區的劉青對記者說道。
學前教育券制度在河南鄭州實施兩年來,累計投入資金過億元,惠及20多萬適齡幼兒。
每名幼兒享受補貼不超3年
學前教育事關千家萬戶切身利益。2011年鄭州市制定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開始實施學前教育券制度。教育券發放對象為年滿3周歲適齡幼兒,同時需要滿足具有鄭州市戶籍或是外來人口中父母持有合法居住證明、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居住證和就業證明兩個條件其中一個。
教育券公辦幼兒園原則上“誰主辦,誰補貼”,民辦幼兒園所需資金由鄭州市財政和幼兒園所在地財政各50%的比例承擔,去年補貼22.55萬人,投入資金6766萬元。
“滿足條件的幼兒每年補貼300元,其中100元直接補給幼兒園。”鄭州市教育局學生資助辦公室工作人員王洪坡介紹,教育券由財政局和教育局統一印制,每張面值100元,各街道辦事處(鄉鎮)負責從各縣(市)區教育局領取并分發到社區(村),幼兒家長在規定時間內到所在社區或村委填寫申領表領取教育券,報名時即可抵銷相應學費。每名幼兒在幼兒園期間享受教育券補貼最多不超過3年。
同樣補貼,城鄉家長感受不同
鄭州發放學前教育券讓民辦幼兒園辦園底氣也越來越足。“現在政策好,我們就敢投錢,今年準備再辦一個幼兒園。”陳琳現在已經是兩個幼兒園的園長,對民辦幼兒園信心十足。
“教育券錢不多,拿到手里卻讓人很開心。”謝新奧家住鄭州市二七區長江路,4歲的兒子在一家民辦幼兒園上學,在他看來,教育券對于城市家庭來說,實際作用不大。謝新奧粗略算了一下,兒子所在幼兒園收費標準處于鄭州普通水平,去年每個月收費850元,今年秋季開學可能會漲到1000元,每個孩子一年200元教育券,平均一個月20元,幾乎感覺不到。
一年200元的教育券,對城市家長而言心理感受強于實際作用,而在農村,其實際作用比較明顯。“咋不高興,節約200元可以買好多東西呢。”登封市東華鎮張樓村張英瑞說,農村幼兒園收費低,兒子在村幼兒園一個學期才600元,200元教育券頂用,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幫助。
教育券制度實施是在一步步探索,摸著石頭過河。有家長認為,教育券發放過程過于復雜,條件審核、登記、領券花費太多時間,基層工作人員也表示,發券、收券、復核工作量太大。規定登記、領取時間也讓部分家長吃不消,實際操作中家長錯過時間領不到教育券的也時有發生,希望能夠采取更加便捷的方式來實現政府對幼教的投入。
【延伸閱讀】
“教育券”的概念由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提出,并在美國的一些地區推行,目的在于促進教育公平。本世紀開始,我國部分地區也開始借鑒美國的做法,并進行了因地制宜的改造。
浙江長興縣
中國最早的教育券實踐
2001年開始實施
2001年,浙江湖州市長興縣開始對民辦學校和職業學校發放教育券。2002年擴展到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即符合條件的貧困學生,每學期可獲得一張教育券,充抵相應面值的學費。
四川成都
用教育券促中職發展
2010年9月開始實施
為發展職業教育,從2010年9月開始,四川成都推出“中等職業教育券”。教育券向具有成都市戶籍的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的一、二年級學生按每人每學年1200元的標準發放。學生持券到成都區域內有資格收取教育券的中職學校就讀,學校按照收費標準扣除學生所持教育券的面值收取學費。每年成都市政府這一塊的補貼超過億元。
深圳光明新區
教育券惠及外來工家庭
2011年7月開始實施
深圳是移民城市,外來工占很大比例。2011年7月,深圳光明新區試行“教育券”制度,符合義務教育免學費和課本費條件的學生都可以申領教育券,如果他們入讀民辦學校,可用教育券抵扣學費,小學生每年5000元,初中生每年6000元。截至2012年11月,光明新區三個學期累計發放5213張教育券,折合財政投入1376.55萬元,這些實惠絕大多數由勞務工家庭獲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