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回清華大學(招生辦)辦事的曹龍發現,以男生為主流的清華園,女生身影越來越多。2002年入學、2006年畢業離校的曹龍告訴記者,“我們入學那會兒,有的班甚至只有一兩名女生,現在來看,怎么都是平分秋色。”
正如曹龍所見,這所頂尖名校的男女生結構比例正在悄然發生改變。前不久,清華大學公布的2013年新生數據中,男女比例達到2∶1,而在曹龍入學的11年前,這一比例為7∶3,20年前的1993年,這一比例接近6∶1。
不只是清華大學,近年來,女生占比迅速增加已成為很多高校的新變化。這種變化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甚至有媒體提出“陰盛陽衰”、“男孩危機”。大學男女比例現狀到底如何?是不是真的出現“陰盛陽衰”?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女生比例持續上升,成為大學“半邊天”
10月8日,一名網友發布微博:“北師大2013年新生男女比例公布,這都成積水潭女子師專了,歡迎各位漢子報考。”該微博立即引發網友的轉發和吐槽。
該微博詳細列舉了北京師范大學(微博)21個院系新生男女比例,除了體育學院、天文系男生多于女生,其他19個院系均為女多男少,其中,外文學院160名新生中,只有17名男生,占11%。
北師大宣傳部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暫不清楚數據的來源和真實性,不過近年來北師大女生所占比例一直呈現增長的態勢。該校學籍管理機構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級女生比例為67%,2011級為71.2%,2012級為71.6%,2013年達到72.9%。
在這所歷來以女生為主的師范大學,女生比例的增長仍然給學校管理,尤其是后勤服務帶來不小沖擊。北師大本科生工作處處長王洛忠表示,女生比例增加,導致女生宿舍、公共教學空間的女廁所相對緊張,今年,學校不得不臨時將男生宿舍改建為女生宿舍,同時增加教學樓的女廁所數量。
這樣的現象,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也開始出現。據了解,隨著復建文科和不斷擴招,女生不斷增多,原有的女生宿舍遠遠不足,2010年開始,清華大學將以往的男生樓紫荊9號樓改為男女混住。
很多過去女生并不占優勢的農學、地質等理工科專業,性別比例也開始呈現出女增男減的趨勢。特別是農林院校,女生比例超過了男生,四川農業大學2013級新生中,女生比例為59%,男生僅為41%。而上世紀90年代,該校男生比例為65%,女生為35%。2003年前后,北京林業大學的男女生比例為1∶1,到2012年,則變成了3∶7。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高校“男多女少”的局面正在發生改變。記者從教育部(微博)官方網站查閱有關2007年至2012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女生數量及比例的資料發現,從普通高中到博士研究生,各個學段女生比例都呈現出持續上升態勢。
其中,增長幅度最大的是大學本科及碩士研究生階段,6年增長4個百分點左右。大學本科女生所占比例,從2007年至2012年分別是:47.36%、48.15%、48.89%、49.68%、50.4%、51.03%;碩士研究生女生所占比例,從2007年至2012年分別是:47.19%、48.16%、49.63%、50.36%、50.89%、51.46%。這表明女生已然占據大學的半壁江山,真正成為“半邊天”。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有3個發展高峰期
大學女生數量和比例的持續增長,是時代發展與變遷留下的印記。
中華女子學院性別與社會學院副教授黃河表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和比例出現雙增長,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男女平等的意識深入人心,能夠上大學的女性增多了,體現了教育公平。
《中國婦女教育發展報告(2008年版)》指出,新中國成立以后,婦女接受高等教育經歷了3個發展高峰期。
第一個高峰期是從1949年至1954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大批女性掙脫家庭的束縛,涌入學校接受高等教育,1949年全國女大學生只有2.3萬人,占比19.77%,到1954年,所占比例達到26.27%。
第二個高峰期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政策因素的影響,實行推薦上大學,同時考慮男女比例的平衡,加大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1976年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33.02%。
第三個高峰期是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之后,尤其是1997年大學擴招以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和比例,從1995年的102.93萬人、占比35.4%,增長到2005年735.32萬人、占比47%。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和比例增加,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視。”黃河表示,從《中國婦女發展綱要(1995—2000年)》到《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01—2010年)》,都明確提出要不斷擴大婦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規模,提高婦女高等教育入學率。前兩年頒布實施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更是提出,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高校在校生中男女比例保持均衡。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保障女性受教育權被納入各級政府的規劃和目標,各級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舉措控輟保學,提高女童的入學率,保障女性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社會結構的變化和社會觀念的變遷,也促使女大學生數量出現增長。黃河指出,很多城鎮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絕大部分家長的觀念都非常開明,想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這使得女孩有更多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此外,國家助學政策體系日益完善,民眾的生活富裕程度不斷提高,女生因為經濟原因而無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情況基本不存在。
女生增加與應試教育有必然聯系嗎
不過,并不是所有專家都看好女大學生比例的增加。
不止一位專家對記者分析,女大學生的增長得益于現行的教育方式和考試內容。這種觀點認為,目前的選拔制度更有利于女生。早在幾年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首都師范大學(招生辦)心理學系副教授李文道就曾出版專著論述“陰盛陽衰”和“男孩危機”。
李文道向記者分析說,在現行的高考(微博
騰訊高考 聽眾:3029663人 +收聽已收聽 最新消息 2013年10月18日 10:43 【高考拼爹農爸爸輸37分 985校農村生比例20.8%】“教育與中國未來”30人論壇昨日在中山大學舉行。教育專家介紹,寒門子弟上重點大學比例下降,全國985工程高校農村考生比例僅為20.8%。http://url.cn/L9CBVL 更多 )招生制度下,女孩有更多機會脫穎而出。在占到高考成績近一半的語文、英語學科上,女生有著天生的學習優勢;而從考試評價方式來說,男孩傾向于通過動手實驗來學習,女孩傾向于通過閱讀記憶來學習,應試教育考查的內容都靠死記硬背,女孩相對容易通過選拔。
“在男孩文化里面,逃課、不認真學習是件很酷的事情。而對于好靜的女孩來說,她們的心智更加早熟,責任心也更強,學習更加努力,這也造成了男孩和女孩在升學考試、學業表現方面的差距。”李文道表示。
最近幾年,頗為引人注目的是高考狀元的“陰盛陽衰”現象,在各地的高考狀元中,女生居多。西南政法大學新聞系主任郭曉科表示,高考選拔存在缺陷,過早文理分科,考試難度下降,都使得女孩的優勢更加明顯。
也有專家表示,女大學生的增加,與整個高校擴招以及學科調整不無關系。這些年大學擴招,很多高校盲目擴張了一些投入較低的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例如法學、新聞等,而這些都是女生的“領地”。
也有很多專家并不認同“男孩危機”、“陰盛陽衰”的說法。黃河表示,將女孩的脫穎而出歸結于應試教育并沒有說服力。
“近年來,女孩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表現的確非常突出,當學生干部的越來越多,學業表現更加突出。但是一個群體的表現突出,并不意味著另一個群體的衰退。”黃河表示,“女大學生增加,與應試教育沒有必然聯系。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英美等國就已經出現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人數超過男性的現象,但這些國家并不是應試教育。”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人數的增加,靠的是整個社會的進步,以及女性自身的覺醒和努力。”黃河說。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2009年的統計顯示,在有相關資料的148個國家和地區中,女性在高等教育學生總數中的比例超過50%的有104個,其中超過60%以上的就有27個,最高的比例達到84.6%。
事實上,在動手能力、記憶能力方面,男女之間并沒有那么大的差別。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丁小浩曾經表示,不能將女生群體與“死讀書”、“沒有創造性”畫上等號。“我們曾經訪問過一些企業的高層,他們覺得現代女性的能力和責任心,并不輸給男性。”
招生設置性別比例是否可取
高校男女比例失調,是任其自然發展,還是要人為干預調整?
從2005年到2012年,陸續有媒體披露北大、人大等多所知名高校的小語種專業實行男女生分別設置分數線的做法,引起輿論強烈反響。某高校在小語種招生中,理科分數線女生比男生高出17分。出于限制女生數量的目的,在招生時設置性別比例,提高女生錄取分數線,這樣的做法是否可取?
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小語種專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就業方向比較固定,吸收小語種專業學生就業的崗位,對于招聘人員的性別往往有特殊要求。例如這些崗位幾乎都有一條要求:要接受經常出差甚至遠離家門的外派工作。不少專家認為,學校出于這種戰略目的,設置招生時的性別比例可以理解。
不過,部分人士對此持有不同意見,認為限制男女招生比例的做法,涉及性別歧視,違反了男女平等原則。
對此,教育部也作出了積極回應和規定。教育部明確指出,教育部始終高度重視并堅決依法維護男女平等受教育權,2013年下發的高招工作通知明確規定,“除軍事、國防和公共安全等部分特殊院校(專業)外,高校不得規定男女生錄取比例”。
目前,在不違反有關法律原則的條件下,允許高校招生確定男女比例或限制女生報考的特殊專業主要有三類。一是與特定職業要求緊密相關且職業對男女比例有要求的專業,如軍事、國防、公共安全專業。二是婦女權益保障法、勞動法為保護女性身心健康,規定禁止(或不得)安排女職工從事有關工作或勞動,高校無法按培養要求安排女性完成相關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及畢業實習,需要限制女性報考的專業,涉及地質、礦業、航海、輪機等專業。三是社會需求有一定的性別均衡要求的個別專業,如果不限制男女比例,則可能產生嚴重的男女比例失衡,會實質上影響教育的效果和社會效益,如播音主持藝術、表演等專業。
“一切政策的出臺,都應當以法律為基本準繩。婦女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學校在錄取學生時,除特殊專業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取女性或者提高對女性的錄取標準。”黃河表示,任何簡單采取以性別為標準、通過人為設置維護學生性別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更長遠而言,在保障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方面,政府和社會能做的還有很多。當前,男女之間只是在受教育機會方面,達到了數量上的均衡,在教育過程、教育結果公平以及外部平等方面,男女之間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總體來看,女生在擇業、找工作、達到相同事業成就方面,所付出的精力遠遠多于男生,這更值得我們關注。”黃河說。
人才培養、就業如何適應女生增加
男女大學生比例的逆轉,還引發了很多其他的擔憂。
一位高校招生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首當其沖就是對學校管理帶來的沖擊,調配宿舍、增加女廁所等后勤服務要跟上,關鍵是教學安排方面,現在女生增多,甚至有些導師不愿意帶女生。還有文科專業教師抱怨,在女生過多的班級環境中,教學會受到影響,特別是課堂討論,缺少了男性思維和聲音,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效果。甚至有人提出,女生增多,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在很多傳統的文科院校,女大學生的進一步增多,給學生工作、學生交往帶來一系列難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一名女學生干部表示,缺少男生,很多女生只好自己承擔體力活,所以就有了“女漢子”的說法。也有女生擔憂,在以女性為主的校園環境里,找對象更難了,會不會成為“剩女”?
“這實際上涉及一個比較傳統的教育學問題,那就是單一性別聚集環境,會不會影響教學的正常開展,會不會影響到人才的培養。”黃河從性別學的角度給出了答案,現代學校都是開放環境,即使是單一性別的教育,也不會阻礙學生交往、動手等能力的培養。世界上有很多辦得非常好的女子學校,他們照樣培養出許多杰出女性。“甚至這種單一環境的教學、生活,更有利于女性建立自信心,培養獨立性和自主精神,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黃河表示。
記者在中華女子學院、對外經貿大學等女生較多的學校采訪學生時也了解到,學生們在校生活并沒有因為男女比例的問題受到多大影響。對外經貿大學英語學院的女生小呂說:“有很多機會接觸到外校的同學,找對象、談戀愛都不是問題。”
最讓高校頭疼的是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在女大學生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就業時卻出現倒掛——女生不如男生好找工作,同等條件下,用人單位更傾向于要男生。近年里,大學生就業領域的性別歧視越來越嚴重。“由于工作需要經常出差,加上女生幾年后面臨生孩子的問題,這使得用人單位更愿意選擇男生。”這位招辦主任表示。
近幾年,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專業副教授郭清香每年都會為學生就業發愁,從2006年開始,她招收了11個碩士研究生,只有3個男生,其余都是女孩子。每到就業季,就得想辦法找用人單位信息、督促學生投簡歷,“女生找工作的難度大很多”。
針對女生增多的趨勢,很多學校都作出相應的調整,加強貼近女生需求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求職輔導,幫助女生分析就業的優勢和劣勢,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引導教師充分考慮女生的思維方式和能力。“最為重要的,還是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王洛忠表示。
不過,在黃河看來,需要調整的不僅是學校,還有整個社會。“女大學生增多了,實際上也向社會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用人單位、市場有沒有做好迎接更多職場女性的準備,針對女性孕產哺乳期的社會保障是否健全?社會應該改變針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做好接納女性的準備。”黃河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