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前面,我們先看一個故事吧——某院長家里有一只貓,不知什么原因,挨餓了好幾天,真想吃一條大魚。但是,它沒法出去捕魚,就希望有銷售人員送一條魚給它。這個信息傳到了某銷售人員的耳朵里。
銷售人員心想,不知道貓喜歡吃什么魚,還是送100元錢給它,它喜歡吃什么魚,就到菜場去買什么魚,這多好啊!但是,出乎銷售人員的意料之外,貓堅決不肯收銷售人員的錢,還氣呼呼地向銷售人員瞪眼,意思是說:“你怎么不懂人情世故呢?我現在要吃魚,你從外面來,到菜場去買一條魚帶來給我,什么問題都解決了,真是的。”
晚上,銷售人員進行深刻的反思,才明白其中的原因。他第二次去拜訪的時候,就先到菜場去,精心挑選了一條二十多元的大魚送給貓。貓見到大魚,高興地聞銷售人員的腳,眼里充滿著歡樂、感激的表情。
銷售人員見此情景,馬上借口出去,再到菜場上買魚,這一次,他挑選了兩條更大的魚送給貓。但是,貓見到魚卻非常不高興,它正在想自己的情侶呢!它抱怨道:“我已經吃飽了。今天是我的女朋友生日,你應該買一束鮮花才對啊!”銷售人員答道:“你不告訴我,我怎么知道呢?”
古語說:“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是一個崇尚禮節的國度,早在春秋時期,送禮的風尚就已形成,并演繹成為一種文化。營銷人為了培育市場,需要培育人際資源,需要與同業、政府官員、銀行及公檢法系統以及企業交往。俗話說,做營銷就是交朋友。
譚小芳老師認為,在交往過程中,送禮幾乎是必須的,也是一種潮流。既然送禮是一種潮流,你就不要逆著潮流走,否則只能使自己的生意受損。這如同電影散場,順著走都可能被擠得東倒西歪,何況逆行?那還不被撞倒、踩扁?
但大家千萬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我讓大家順的是“禮”流而不是“賄”流。“禮”是一種溝通感情的儀式和方法,通過“禮”所取得的是正當的利益;而“賄”則是一種獲取利益的權謀和手段,通過“賄”所取得的是不正當的利益。我們千萬不要把二者給混淆了。
送禮是人類情感體驗的一種簡潔生動的方式,送禮者往往想通過禮品向接受者表達某種特殊的感情。以物表情,禮載于物,得體的送禮,恰似無聲的使者,給交際活動錦上添花。營銷人的交際活動,雖然多帶有功利性和目的性,但是你千萬不要做“現用現交”的人。愚蠢的營銷人平時不來往,來往必有事。為了辦事而去送禮,目的性非常強,這樣的營銷人很容易讓對方嗅到一股銅臭味兒,而且,這樣做很容易讓人感到有“受賄”之嫌,渾身不自在。聰明的營銷人平時送禮,只是為了溝通感情。見面沒有事,有事不見面。送禮時不辦事,辦事時絕不送禮。
譚小芳發現——隨便問一位銷售人員,都可以聽到他對客戶“花錢花心思不討好”的窩心事兒。如何才能選對禮、送對人、送得巧、送得妙呢?如何在新的形式下進行融通客情關系呢?在譚小芳多家企業訪談和講課的過程中,結交了很多朋友,總結了不少案例:
有時候,細心就是禮物。有家廣告公司在一家企業跟單了兩年都沒有合作成功,開始是業務員跟,再有就是業務經理跟,后來部門經理跟單——談了十多次都沒談成,最后卻因為部門經理的一件禮品打動了客戶,使客戶同她簽了百萬元的訂單。什么禮品這么有威力?是兩雙皮鞋!
原來,她和客戶談業務時發現客戶身高一米九幾,馬上想到如此身高的人,鞋子肯定難買。于是,她在淘寶網定了兩雙皮鞋送給客戶。客戶接過皮鞋時很感動。對百萬元的生意來說,兩雙皮鞋并不貴重,但表達了對客戶真誠的關心,這就是好禮品!
有時候,體貼就是禮物。現在的私有公司大多都是家族企業,有家旅行社的業務員和一家企業的老板和他一家人都比較熟(也零星做了幾次團體業務,但不連續),主事的男的主外,但是其實是媳婦(副總)當家,這男的什么都聽她的,于是這業務員就想做這個女人的工作,但害怕和老板娘走的太近了,這個男的一定不樂意!結果發現他家一個小男孩大約5—6歲,隨后這個機靈的業務員就買了一輛遙控電動車送了過去,并且教他兒子怎么玩,小孩特高興,一家子都特別高興。
后來與這家企業的業務生涯中,每次去家里的時候,業務員都拿點東西,比紅酒、鮮奶等去客戶家里坐一坐,比飯店大吃頓更有效果,原因可能因為現在大多數家族企業可能都是“氣管炎”,她們大多反對丈夫出去喝酒,所以她們討厭哪家旅行社業務員或者經理帶丈夫出去“鬼混”;但如果帶一些東西去他們家的話,等于一箭雙雕,把他和他老婆都給拿下了。
有時候,喜好是禮物。河南洛陽某地產公司一位大客戶被前任業務經理得罪了,該部門經理想挽回這個客戶,就帶著禮品去拜訪,結果受到客戶的冷遇。正尷尬時,他發現客戶的書架上擺放著許多石頭,頓受啟發。
于是,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派出多名下屬分別在小浪底,還有欒川、嵩縣等一些景區撿了、買了、收了一些別樣的石頭。當他把石頭拿出來時,客戶頓時兩眼放光。原來石頭不值錢,但對喜歡收集石頭的人來說,這是世上最好的禮品了。所以,譚小芳老師認為,禮品的價值不在于價格,而在于是否符合對方的心意。
喜好方面的案例應該比較多了。一個武漢公司的業務員跟我講:他時常拜訪某機關的某處長,處長總是態度冷淡。有一次,他發現處長陽臺上擺放著許多花草,就到東湖挖了些湖底淤泥。當他背著沉甸甸的一大編織袋泥土送上門時,處長感動了。
還有一個業務員得知客戶患有肩周炎,久治不愈,就多方打聽藥方。一旦聽說某個偏方有效時,他就要來這個偏方送給客戶。所以,譚小芳經常講,花錢不算啥,重要的是要花心思。
有時候,信息是好禮物。日本企業流傳一句話:“向客戶提供有用的信息,是業務員送給客戶的最好禮品。”一份行業內刊,一本營銷雜志,能給客戶帶來啟發和幫助,這就是好禮品。
有時候,培訓也是好禮物。企業可以將專家、拓展師、培訓師請來,專門給客戶、經銷商在淡季的時候集中培訓、體驗、拓展。也可以送培訓上門,由自己的內訓師給客戶員工培訓業務知識,管理知識。
有時候,堅持是最好的禮物。大家都送禮,那就看誰堅持了。比如,一家企業的營銷員有一個客戶非常喜歡喝茶,一看公司所使用的茶具就會知道,所以每隔幾個月去必給他帶一盒茶,久而久之,他們家的、公司的茶全部是他免費供應的了,最終業務就不用怎么談了,就是專心服務了。
譚小芳認為,給客戶送禮,除了禮物重要,還有以下兩點基本點送給剛進入、開展營銷工作的菜鳥業務員:
首先,筆者強調一點:也許業務經理請客戶吃飯是司空見慣,但努力的、有效的、拜訪還是最重要——而且目前大多數的客戶酒桌上豪言壯語,吃飽喝足了一抹嘴起來起人,以后該怎么還是什么樣——變成了“老油條”,所以還是送禮不差錢!最起碼投入有產出啊!
其次,寶潔公司告誡銷售人員的一個銷售準則是“向關鍵人物銷售”。銷售人員不僅要向老板送禮,也要知道影響你業務成敗的關鍵人物是誰——因為這個常識太普及,所以真的有哪些朋友不曉得,身邊又沒有人交流,可以聯系譚小芳老師——交流一二!不用送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