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終審決賽不久前在吉林大學閉幕。本屆創業大賽涵蓋了創業的每一個環節,從市場調研到組織管理,從創業計劃書的撰寫到創業答辯。每一個團隊的創業項目都經過了教育界和企業界多位專家的綜合評審。
進入決賽的165個創業團隊中雖然不乏精品之作,但一些評審專家也指出,參賽團隊及項目的欠缺和不足不容忽視:那就是與實踐脫節、與市場脫節。
如今,大學生的創業熱情空前高漲,選擇創業之路的大學生也日趨增多。如何避免創業與實踐脫節?高校的創業教育和活動又該怎樣繼續?這些難題引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項目形式漂亮內容空洞
在“挑戰杯”的項目展示上,每個團隊的成員都著裝統一,姿勢標準,向參觀者介紹各自的項目和產品。在公開答辯中,從“項目經理”到“財務主管”等成員都準備了充足的產品陳述和市場分析,再加上設計精美的視頻演示,博得了在場師生的陣陣掌聲和贊嘆。然而,大賽評委們卻普遍擔憂一個問題,即“形式越來越漂亮,內容越來越空洞”。
某工業大學“生命之泵創業團隊”獲得了最佳表現團隊獎。“生命之泵”是學生們因汶川和玉樹大地震導致居民缺水而進行的一項創新。一個簡易的凈水裝置通過手動推壓即可將臟水過濾成可以飲用的凈水。這個團隊答辯開始時用聲情并茂的陳述將在場觀眾帶入了地震災區;將一盆污水迅速變成清水的現場實物演示使觀眾直觀地看到“生命之泵”的神奇。但是,“生命之泵”的凈化水是否達標、使用壽命及市場需求卻是投資人最關心的問題。
“大學生的創業項目不乏創新的素質和成果,但創新與社會實際還存在很大差距。”作為評審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陳愛國表示。
來自臺灣的大賽評委甘露澤也說:“參賽學生的想法很好,但與市場還是有差距,與社會實際脫節比較嚴重。”廣東某大學一個制造菠蘿醋的項目團隊進入了甘露澤主持的秘密答辯。他們首先讓評審們品嘗了自己研發的菠蘿醋。“味道很不錯。”甘露澤說。該項目對廣東菠蘿資源的利用也體現了利用就近資源的優點。然而,這個團隊打算籌集150萬元的投資,將菠蘿醋向全國拓展的戰略目標,卻讓甘露澤詫異地說:“這幾乎不可能實現,150萬元資金只在廣東地區發展比較合理。”缺乏相關企業人士的指導,導致對產品及項目的投資把握和市場定位不準確,是參賽團隊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重理論輕技能成創業隱憂
為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許多高校都對學生開展了創業教育。記者了解到,華東理工大學將“創業精神導論”作為本科生的一門創業教育必修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有諸如“創業管理入門”、“商務溝通與交流”、“創業實務”等的創業教育必修課。更多的高校將創業基礎課程作為選修課開設。清華大學的公共選修課“創業的領導力”為學生邀請了知名企業的董事長講述創業經歷和心得。大學校園里的學生創業社團和創業比賽也吸引了很多學生參與,學生們渴望從中體驗真正的創業。
但業內專家指出,當前很多高校的創業教育主要局限在創業意識和創業思維的培養上,而忽略了創業技能的培養。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創業基礎課程和企業家講座無疑讓大學生對市場、產品、營銷的基礎理論有所了解。企業家的創業經歷和理念對大學生創業也有啟發。“受益匪淺”是大學生的普遍感受。這也讓部分學生因此感到創業很容易,成功可以復制。
此外,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模擬創業比賽充斥著大學校園,不深入市場調研和缺乏相關指導是常見的。一名學生對記者說:“這種比賽畢竟是模擬的,我們投入的精力也不多。”如此一來,他們即使失敗了也不疼不癢,更不深究失敗的原因。如今,大學生的社會和企業實踐活動也很多,但大多為走馬觀花式的,很難對企業和社會有較深入的體驗和了解。
“現在大學里的創業教育離學生的實際創業太遠,創業資源太分散。我們創新教育的體制跟實際的創業要求是有距離的。創業教育要跟社會實際多接觸。”陳愛國說。
在“真刀真槍”中探索鍛煉
大學生創業項目與社會、市場脫節,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社會能力明顯不足。這些問題也引起了高校的重視。高校中關于創業教育的探索也在不斷推進,在開設創業基礎課程的同時,學校越來越注重整合社會資源,鼓勵學生深入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業素質。
在校長創業論壇上,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史宗愷說,學校要創造或整合創業的有效資源,培養有創業潛力的大學生進行創業實踐。作為研究型大學,清華大學匹配創業教師、實驗室、資金,并擴展校外企業、政府及海外資源,使學生能站在學術與市場前沿創業。
近年來,華中科大的創業教研室、創業選修課、精英創業訓練營和與武漢市共建的大學生創業平臺逐步到位,讓學生通過實踐完善創業素質和技能。目前學生已經注冊20多家公司,成立了50多個創業團隊。“創業教育應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教學為輔,強調學生合作的精神,與實踐的結合。”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張晉說。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創業聯盟為學生實體創業創造了條件,鼓勵學生將創業夢想變成現實。目前已有46家學生子公司進駐創業聯盟,從咖啡廳到化妝柜,再到打印部。這些創業項目立足于學校,為學生服務,其中5家為實體公司。學生自主經營的咖啡廳已經成為哈工大的創業亮點,不僅為貧困學生提供30多個助學崗位,每月還將5000元的盈利注入學校的創業基金。
哈爾濱工程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魏潾說:“學生利用自主管理和自主經營的實體創業,‘真刀真槍’地進行商業運營,將理論應用到創業實踐中,從中得到了切身的體會和實際的鍛煉。”(見習記者 張東) 來源: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