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21世紀前十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走入大學;但同時,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卻又成了新問題。(圖片來源:京華時報)
高等教育,在十年前,被稱為是“象牙塔”,上大學是很多孩子懷抱卻難以實現的美夢。經過21世紀前十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走入大學;但同時,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卻又成了新問題。另一方面,對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在這十年又探索著另辟蹊徑,在自主招生的道路上慢慢走出了新意。
高校擴招
高校規模大比例提高
根據2009年11月9日教育部網站發布的消息,全國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8年的2263所,增長比例超過120%。其中,地方高校由1998年的759所增加到2008年的2152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數目則銳減——這是高校大量合并所致。地方高校本專科在校生數由1998年的225.8萬增加到2008年的1850.5萬,增幅達7倍之巨。
從招生人數看,1998年之前,全國高校每年招生數目緩慢增加。1999年擴招比例高達47%,達到160萬。其后三年分別以25%、17%、10%的速度增長,到2009年,高校招生人數已達到629萬,幾乎比1998年增加了5倍。
大學擴招,全國從最初5%的毛入學率一躍到目前的27%,高等教育的規模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短短10年,“大眾化教育”取代“精英教育”——事實上,早在2002年,中國用了三年時間就完成了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的目標。而這一變化,西方國家一般要用20~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十年前能否上大學還是每個學生和家長最擔心的問題,而經過這十年,大家更關心的是,能不能上更好的大學。
除了毛入學率的大幅度提高,對于中國學生來說,高考也不是那唯一的獨木橋,在國內讀大學也不是唯一的出路。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在國際上尋找好的教學資源,從本科,甚至更早開始就出國求學。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供求關系中,考生已經開始慢慢地走出絕對弱勢的局面,開始有了更多的選擇權。
通識教育
本科教學從專到通
十年前,考生和家長會為上大學讀什么專業想破腦袋,因為所讀專業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以后做什么工作,甚至一生的走向。但是對于在中學期間只接受了基礎課目學習的考生來說,他們并不了解自己所選的專業教什么、學什么,是否適合自己。即使做出選擇,很多時候也會被調劑到自己并不喜歡的專業。所以不乏聽說這樣的故事,因為學的并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一些學生幾乎是半放棄地過完大學階段,這同樣像一場帶點盲目的賭博。
另一方面,高校也認識到,本科并不是受教育的終點,當越來越多的學生接受研究生教育后,本科狹窄的專業定位就非常尷尬,不利于學生跨學科發展,也不適合現代社會對于多學科綜合人才的需求。一些研究型大學的老師提出,本科階段教學其實應該推行通識教育,讓本科成為研究生教育的準備階段。
在十年前,以北大元培學院、浙大竺可楨學院為代表,高校開始嘗試對本科生進行通識化教育,淡化專業概念。采取的模式多為在低年級上通識基礎課,到了高年級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志向來選擇專業學習。除了在實驗性的院系推動通識教育外,許多學科都加強了通識科目的比例,比如在有的學校,文科專業學生也要學習基本的高數、物理,而理工科專業的學生也必須修讀文學、藝術等。
通識教育推行幾年后,開始逐漸成為被廣泛接受的本科教育理念,并以此為基礎推動了本科教育的改革,實現大類招生,讓學生能在真正了解各個專業后再去理性選擇。
除了通識教育,本科教育也變得越來越個性化、分層化。比如在清華經管學院會根據學生今后不同的志向制訂不同的教學計劃,而對于拔尖創新人才的追求更是讓很多高水平大學在本科生中優中選優,因材施教。
國際交流的加強也是高教十年來人才培養的顯著變化。十年前,大學生出國交流學習的比例并不高。如今,不少學校每年都要送好幾千學生到國外院校進行短期交換學習,而國內的教室里也經常能發現前來交流的外國留學生。
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打破高考唯一論
十年前,大部分考生進大學都要通過高考。而十年后,高考不再是唯一的途徑。自主招生被認為是高考的有益補充,不僅給了高校更多的自主權,也給了考生多一分機會。
2003年起,教育部開始試點自主招生,7年來已有近80所高校獲得自主招生資格。2009年,北大在全國招生2650名,其中獲得自主選拔錄取資格的就有1181名。
不同于高考重在知識點的考查,自主招生的題目更重在對于能力的考查,歷年都有新鮮有趣的考題,比如找流行歌曲歌詞的韻腳等。高校表示,自主招生不是一種可以靠傳統應試方法可準備的考試。
隨著自主招生規模的擴大、報名考生的急劇增加,“牛校”的招生工作者也感到苦惱日益增加。招考工作的經濟成本日漸成為高校的負擔。考生趕場參加不同高校的筆試、面試成本也逐漸被關注。
2009年5月,在東北育才中學60年校慶活動中,時任清華招生辦主任孟芊向三四家招辦主任第一次提出了由專業的第三方設計考題,多所高校聯合自主招生筆試的思路,得到了一致響應。2009年10月,清華與上海交大、中科大、南大和西安交大協議結成“五校聯考”,并在2010年1月16日進行了聯合筆試。清華的“老對手”北大并沒有入盟,而是繼續“校長實名推薦”制度,同時與香港大學和北航聯合自主招生考試。
2010年自主招生聯盟形式正式確立,北大清華各執一旗,擴充兩軍力量,最終定型為13校聯考和7校聯考;北交大等5校聯考繼續維持;同濟等9所理工科院校也宣布成立“卓越聯盟”。至此,近80所有自主招生資格的學校中,近一半加入了這四大聯盟。
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自主招生走過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程。
就業壓力
大學生就業難成社會問題
十年前,大學畢業生被比喻成“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不少單位以招到好大學的畢業生為榮。而如今的局面卻恰恰相反,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十分嚴峻的社會問題。不僅本科生畢業后難找工作,連研究生也為找工作發愁。
從國家教育部就業指導中心這些年來公布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數字分析,我國大學生就業呈現“兩高一低”的現象,即畢業人數高、待就業人數高,就業率低。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主要表現在:難以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難以找到合適的薪酬待遇;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單位。
國家現已把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提升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把手工程,要求各級政府從人、財、物上對就業工作予以傾斜,但大學畢業生就業還是一個難題。
不能把大學生就業難僅僅歸結為高校擴招,大學生自身素質參差不齊,就業心態不好,我國勞動力相對過剩,國家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等都是造成就業難的因素。
為了應對就業難,高教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比如研究生擴招。為了改變研究生的結構,國家近幾年大力推動研究生改革,推出相對學術型學位的專業學位,強調應用性,并把所有擴招的比例都用在專業碩士上。另外,在求職方向上,公務員成為越來越多人心目中的理想職位,報考人數與崗位的比例屢創新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