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員、保潔工、快遞員、賣串串香的小販、建筑工地綠化員、街頭兜售手機的游商、做涼皮和刨冰的店員、汽車貼膜小工、胡辣湯小攤攤主……
看到以上打著“農民工”烙印的職業時,你可能無法想象,他們正是記者在重慶、河南、浙江三。ㄊ校┧{查的一批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所從事的職業。他們被賦予這樣的稱謂:“大學生農民工”。
職場中人
社會到底需要我做什么
2008年,學了5年動物醫學專業的樊自舉走出校門,卻一直沒找到穩定的工作。近半年來,他在鄭州城中村街上擺攤賣小商品,一天掙個三五十元;加上在補習學校代課的小李一月千元的收入,勉強度日。
和樊自舉同租一套房子的,是他的大學同班同學李太白。近半年來,李太白靠批發“山寨手機”,沿街推銷維持生計。“在街上,問10個人,可能沒一個人買,問100個人,至少有2個要買。”李太白說,“城里人多,機會就多,回到農村,沒有這么多人!
認為自己弱勢的不到五成
83.6%的“蟻族”受訪者認為未來5年到10年內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會“提升”,65.6%的受訪者對自己未來成功很有信心?梢,蟻族對自己的未來仍然保持樂觀,這個預期抑制了“弱勢心理”的產生。
解讀
大學生待遇上升空間大 農民工待遇提高是價值回歸
勞動力價格主要由市場供求決定,緊缺時價格就會上漲,不論你是低學歷還是高學歷。近年來,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數量從每年160多萬人上升到660 萬人,加上往屆未就業的畢業生,供給加大不可否認。與此同時,大學生就業問題還存在著供需結構上的不對稱。千軍萬馬都想涌入一線城市,都想捧上“金飯碗”,而需求總是有限的,大部分人的希望注定會落空。
不過,大學生的起薪和農民工的工資越來越接近,人們似乎只看到了差距在縮小,卻忽略了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工作幾年后,大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擁有了一定的工作能力,他們職場的上升空間非常大。另外,農民工工資上漲,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之前的工資水平被低估了,在當前“用工荒”的背景下,他們的勞動力價值逐漸回歸真實。
反思
大學教育和社會需求應對接
部分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無業,這是大學教育和社會需求脫節造成的!澳壳霸S多教育政策的制定不是以就業為導向,不看人才市場需求,但培養出來的學生又要在人才市場消化,這就造成一時難以消化、甚至消化不了的問題!
悖論二:公務員成“弱勢”,報考依然火熱
現象
公務員壓力重重 感到弱勢
當把目光聚焦到基層干部的生存狀態時,我們會發現在重重壓力下,他們工作生活變得異常沉重。長期以來,媒體對基層干部可以說“貶”多“褒”少;在不少人眼中,一些基層干部多為亂作為、不作為、無法無天的代名詞。事實上,“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當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壓力同時襲來時,當“顯規則”與 “潛規則”合力施壓時,當自身素質與時代要求不相適應時,一些基層干部已經成了“被動化”生存的一族,在夾縫的擠壓中,有不堪承受者甚至選擇了極端行為 ——自殺。
公務員考試熱一浪高過一浪
進入新世紀以來,公務員考試熱潮一浪高過一浪。2010年年底的那次國家公務員考試,共有141萬人報考,比7年前的8.7萬人高出了16倍,相當于每個崗位有64名競爭者,最熱門的職位創下了4961∶1的紀錄。
職場中人
發展經濟壓力大
“對縣委書記而言,縣域經濟發展的壓力,仍然是最大的壓力。”湖南衡南縣委書記周千山說,“兄弟縣市都在你追我趕,大踏步前進,稍不注意,就要被甩在后面。地方經濟發展不起來,不僅財政吃緊,老百姓的錢袋子也鼓不起來,為政一方,不能造福百姓,于心有愧。”
許多普通公務員也十分感慨,他們的工資相比一些大企業并不算高,福利也沒傳聞中的那么多,但因為公務員收入不透明,對外界來說蒙有一層神秘色彩,常引起誤解。在朋友言談間,有人感覺很冤很委屈,甚至有人說,公務員成了“弱勢群體”。
解讀
“弱勢”是相對的
針對黨政干部自認弱勢群體這一現象,專家分析指出,一個和諧的社會需要一個穩定的預期,剛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序的缺乏是當下中國不安全感產生的源泉。另外,“弱勢”是相對的,你在這一個環節強勢,到了下一個環節可能是弱勢,而社會不公正、不公平等現象的普遍存在,使每個人都身受其害,“弱勢”心態自然蔓延。
法治社會需要更多的“弱勢官員”
無論是官員對權力的敬畏,還是他們對政績的壓力,其實都是法治社會對政府官員的基本要求,也符合民眾對官員群體的整體期望。官員對行政權力抱有敬畏之心,才會將權力監督當作高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官員對改善民生感到壓力,才有可能提高行政效率,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反思
讓普通勞動者的權利更堅實
“公務員熱”和保障普通勞動者的權利與利益,實質上是“此消彼長”。本應公民的權利很大,公務員的權力很小;本應是民間富裕,而政府的每一分支出都很“吝嗇”。因此,要讓公務員熱實質性降溫,關鍵還是要讓普通勞動者的權利更堅實,依靠誠實勞動也可以獲得體面而富足的生活。
悖論三:年初“用工荒”,年底“討薪難”
現象
用工荒 慌搶人
2月12日,一名用工企業代表在向應聘者介紹崗位情況。當日,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在甘肅勞務輸出大縣隴西縣舉行“人勤春早”大中專畢業生暨勞務用工洽談會,邀請來自長三角地區為主的100多家企業在隴西縣及周圍地區招聘務工人員,緩解江浙企業的“用工荒”。新華社記者 聶建江 攝
春節剛過,一場爭奪農民工大戰立即上演。成都、重慶、武漢等中西部城市紛紛采取下達招人指標、到車站碼頭圍追堵截、加大宣傳力度、給出優惠條件等措施,招攬農民工留在本地工作。最為典型的是,重慶市地方官員今年春節有一項新工作,設法把返鄉過年的農民工截留一部分下來,以確保今年該市不出現“民工荒”。東部省份城市對農民工同樣“求賢若渴”,各個火車站、汽車站都出現了火熱的“接站人”。
“流血討薪”緣何一再發生
臨近春節,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勞資糾紛進入高發期,“流血討薪”等惡性事件在全國各地頻頻發生。農民工討薪為何不斷遭遇慘劇,年復一年的“討薪難”何時才能畫上句號,記者就此在我國農民工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珠三角進行了調查。
職場中人
漲薪也難找到人
記者來到了青島市沈陽路自發勞務市場,一家洗衣店老板告訴記者,今年店里用工缺口不小,怕招不到工人便提前下手,但來到這卻發現招聘單位不少,找工作的人卻不多,為“搶到人”,他只能把原先定好的工資標準漲了又漲:每次漲個一兩百塊錢是有的,漲了三次了工資。
討薪不成反挨打
1月30日,一名渾身黝黑的老漢,背著用床單包裹的被子走進門頭溝法院,“法官,我只有16塊錢,能打官司不?”老漢還未說完就已淚流滿面。原來,老漢姓李,因家庭貧困60歲的他在2010年10月15日來京打工。一到西站,他就被人拉到門頭溝,在圈門、楊坨一帶給一位張姓包工頭干活。白天干雜活,晚上看攤,約定每天工資為80元。李老漢一共在張某手下干了90天,應得工資7200元。李老漢向工頭索要工錢,非但沒有要到一分錢,還挨了兩個耳光。 “用工荒”傳遞出一些積極信號
首先,農民工在今后的擇業中,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招工企業在“用工荒”的倒逼下,也不得不做出一些以前無法想象的讓步,這有利于民工群體在勞資博弈中贏得優勢地位,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再則,中西部地區出現的“用工荒”,使得農民工有了更便捷的擇業選擇,倘若沿海發達地區的招工待遇不特別吸引人,更多農民工將會選擇留在家鄉附近就業。長遠來看,這就使得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得不進行產業升級或轉移,否則,企業將很難生存下去。可以說, “用工荒”客觀上“配合”了國家產業升級與轉移的宏觀戰略,利于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討薪不是“秋收”
年終清欠碩果累累,深想一想卻令人沉重。討薪不是“秋收”,本不該集中收獲。國家法律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必須及時足額發放工資,而農民工卻非要到年終才能結算,是用人單位無視法律,還是有關部門執法不嚴?從實踐看,討薪之難難在農民工的弱勢,但對于有權力的機構、有能力的企業而言,清欠并不難,否則,何以有年終清欠的累累碩果?
反思
解決之道還在提高勞動者素質
“用工荒”并不能給這些農民工以真正的權利和尊嚴。只有走出低端產業的怪圈,轉變依靠人口紅利的發展模式,給予農民工更多的教育投入,提升他們的內在素質和勞動力價值,讓他們的競爭力得以持續,他們才能得以真正意義上的站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