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者只需在這里登記,就可以享受到免費吃住、免費找工作的服務,24小時隨時有人接待——這是“24小時求職公寓”提供的基本服務。為了能夠招到足夠的工人,各地政府部門、各個企業都使出渾身解數,天津市西青開發區的“24小時求職公寓”也應運而生,它實現了求職要求和招工需求的對接,為企業和求職者搭建了一座橋梁。
“免費找工作,免費吃住”的標語在樓房醒目的位置懸掛著,藍底白字在幾十米以外都讓人一目了然。
這是天津市西青開發區 “24小時求職公寓”對所有外來工的莊嚴承諾。
今年大年初四,這所天津市首家外來工 “24小時求職公寓”的正式成立,意味著地方主政者對于緩解困擾良久的 “招工難”現象的另辟蹊徑。
“24小時求職公寓”是否會讓農民工趨之若鶩?是靈丹妙藥還是標新立異?是將曇花一現還是將一往無前?
天底下真有免費的 “午餐”?
“我在這里白吃白喝白住好幾天,心里實在過意不去,要不我給你們錢或者幫求職公寓干點活吧。”
“免費找工作,免費吃住”的承諾,乍一聽讓人覺得不太真實。畢竟,中國既不是高福利國家,也沒有邁入共產主義社會的階段。
然而,巨大的誘惑力使得獲取信息的外來工源源不斷地涌來。其中,有好奇者,也有篤信者。
黑龍江人謝麗波看了中央電視臺的相關新聞以后,不顧家人的阻撓就千里迢迢地趕到天津。 “家人說我會受騙,但是我相信央視報道的真實性。家里的工資太低,1300元還要自己繳納社保費,我想到天津碰碰運氣。”
雖然心里有所預期,但是宿舍里全新溫暖的被褥、美味可口的一日三餐、親切和藹的工作人員仍然讓謝麗波感覺客至如歸。 “這里所有的都是免費的,我唯一要做的,就是根據求職公寓提供的招聘信息盡快找到合適的工作。”
“24小時求職公寓”的前身是西青區就業培訓中心,借助就業培訓中心的樓房、食堂、工作人員等現有資源,這所完全靠政府買單的求職公寓應運而生。因為這里匯聚了開發區所有企業的招聘信息,技術工種的工人只要不挑不撿,找到一份工作簡直易如反掌。
西青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柳瑞珍告訴記者,求職公寓與開發區內的企業形成了有效的對接,應聘的成功率高達97%.男工在求職公寓住一般不超過三晚,女工更是稀缺資源,基本上住一晚后就被單位接走。
然而,謝麗波是一個例外。她有大專學歷,又懷揣會計證,希望做辦公室文職工作或者從事財務的老本行。因為有曾經在泰州的高工資做比照,她并不愿意輕易低就。
已經是住進來的第四天了,謝麗波陸續和一些企業進行了面談,但是仍然未果。焦急萬分的同時,她又產生了強烈的愧疚感。 “我在這里白吃白喝白住好幾天,住賓館最少也要幾十元一天吧。心里實在過意不去,要不我給你們錢或者幫求職公寓干點活吧。”
求職公寓主任黃文森寬慰她,讓她集中精力找工作。畢竟, “免費”是 “24小時求職公寓”的一個重要標志。想來混吃混喝的人是少數,有那么個別的,求職公寓就給些路費讓他們去其他地方。求職公寓服務的目標和絕大部分外來工的愿望是一致的,就是大家都擁有“一份理想的工作。”
“招工難”難于 “上青天”?
“用工缺口最大的時候,每招到一個工人我甚至要給中間人400元的辛苦費。”
從2009年開始,各項經濟指標盤踞天津市各區縣開發區榜首的西青開發區就深陷“招工難”的泥潭。西青以勞動密集型的電子類企業居多,全區有將近10萬名外來工,年平均流失率卻高達10%左右。
今年春節期間,優愛特 (天津)電子有限公司遭遇了集體跳槽的重大危機。在事先沒有釋放任何信號的情況下,原本800人的廠有400多名工人流失了。 “始料未及,膽戰心驚。本來春節就招工難,結果屋漏偏逢連夜雨。虧得之前我們有所準備。”優愛特公司管理部部長蒙延祿說。
春江水暖鴨先知。習慣了勞務輸出部門賠笑臉的蒙延祿,卻轉身成為勞資雙方中的 “弱者”。 “工人是廠里的寶貝。以前廠里吃住費用三七開,后來我們吃住費用全免,工廠離公寓只有1500米,還為工人提供班車,但是仍然搶不到人。用工缺口最大的時候,每招到一個工人我甚至要給中間人400元的辛苦費。”
2010年,為了盡快擺脫 “招工難”的困擾,西青區人社局帶領部分缺工企業代表行駛五千公里,走訪全國6個勞務輸出大省。然而,蒙延祿坦言,效果并不盡如人意。“鄰近勞務輸出大省也鬧 ‘招工難’,手里都沒人。當我們一路追尋到甘肅省時,當地還真有充足的勞動力,可是,全國各地的企業都在那里虎視眈眈。”
嚴峻的現實使蒙延祿學會了“多條腿走路”。他一方面早早地到各地中職院校預訂學生,另一方面,和本地以及外省市的勞動就業部門保持密切的關系。
對于從外省市集中輸入的來之不易的勞動力,西青區呵護備至。“24小時求職公寓”的創意源于對細節的關注。原來,西青區的外來勞動力大部分來自河北、山東兩省,基本上早上坐車,到達已經深夜。所有員工按規定都要集中入住開發區員工公寓,可是員工公寓入住時間最晚是下午五點,而且繁瑣的入住手續一時半會兒也辦理不了。于是,24小時提供服務的 “24小時求職公寓”成為這些勞動力的臨時落腳點。
除了有組織性的勞務輸入,求職公寓的勞動力還有很大部分靠媒體宣傳吸引而來的零散勞動力。“我們的食堂24小時為初來的外來工準備熱乎的飯菜,我們的大門24小時掛著發光的指示牌,我們的接待室24小時有專人值班。對于初來天津、兩眼一抹黑的外來工來說,這里就是他們的溫暖驛站。”柳瑞珍說。
細節決定成敗。 “24小時求職公寓”的出現,為形成供需對接的良性循環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截至3月底, “24小時求職公寓”為企業招聘到7631人。而今年,蒙延祿通過求職公寓招入麾下600余人。 “如果沒有求職公寓,難以想像我們企業的艱難處境。”
開弓還有回頭箭嗎?
“我們又投資20萬元修建了一個太陽能浴室,這表明了我們堅持走下去的決心。”
成立初期, “24小時求職公寓”迎來外來工求職高峰期,每天有一二百人蜂擁而至。三月中旬進入求職淡季,外來工雖然仍絡繹不絕,但是人數降至每天二三十人。
待遇好的企業已經從 “招工難”中涉險過關,它們的工人資源早已飽和。黃文森告訴記者,韓國三星公司落戶于西青,開發區內不少企業都是為它提供配套服務的。西青區熟練工人的平均收入為2000元左右,而三星公司的薪酬高達平均2500元以上。所以,即使附加了苛刻的應聘資格,即使在勞動力最為緊缺的低谷期,三星公司仍然應者眾多。 “剩下的仍然缺工的企業,大部分待遇水平不太高。這種企業在任何時期對于外來工都缺乏吸引力。”
“招工難”,每年都會定期季節性發作。幾年的斗爭經歷使得柳瑞珍對于 “招工難”的規律了如指掌。每年的春節期間、秋季十月左右都是招工最為困難的時期。外來工一般在春節前、秋收時節會有工作上的變動。在正月十五以后、秋收結束以后,隨著外來工返城數量的增多, “招工難”會隨之迎刃而解。
雖然今年平穩著陸,但在以后的 “招工難”浪潮中, “24小時求職公寓”會不會不堪重負?柳瑞珍為記者算了一筆賬。拋開硬件設施和管理人員工資,求職公寓的成本主要是吃飯開支和水電費用。求職公寓的床位為398張,為外來工提供的餐費標準為每天12元左右,這部分支出成本并不太大。開銷最大的是水電費用,因為屬于商業水電性質,一年光這一項就需要支出20萬元。所以,求職公寓方正在和開發區政府協商,希望公益性行為能夠獲得他們的支持,比如水電性質改商還民。
“24小時求職公寓”成立至今僅為兩個月,這個新鮮事物靠著口口相傳的效應開始風生水起。柳瑞珍指著求職公寓后院告訴記者:“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們希望知道求職公寓的勞動者越來越多。財政撥款再怎么樣都要擠出求職公寓的經費。你看,我們又投資20萬元修建了一個太陽能浴室。這表明了我們堅持走下去的決心。”
人來了,如何保證他們不再走?面對居高不下的員工流失率,政府也在積極作為。 “我們一方面幫助企業營造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對員工進行職業指導,幫助他們規劃職業生涯。在適當的時候,我們會推出企業和外來農民工的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