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平均年齡只有27歲的創業團隊,幾乎都有著名牌大學的教育背景和知名IT、互聯網公司的工作經驗,他們是創新工場孵化的第一批“蛋”里第一個破殼而出的小鳥,并在今年年初率先展翅,開始獨自飛翔。
不甘平庸的工程師
馮鋒沒想過自己會離開成都。不光因為喜歡這個城市,還因為他已經在這個城市扎下了根,有待遇優厚的外企工作,也已經在當地娶妻安家……但是2009年9月,李開復離開Google創辦他的“創新工場”并廣發英雄帖時,馮鋒毫不猶豫投了簡歷。一度他以為這次“沖動”會淹沒在成千上萬封簡歷之中,好在一個多月后,事情又有了戲劇性的轉折。
10月22日下午,正在上班的馮鋒無意間看到一條馬上就要“過期”的新聞:李開復10月22日將來成都為創新工場招募程序高手。他馬上請了假,飛奔出去。當他趕到電子科技大學會場,李開復演講結束已經離開。通過一個在電子科大當老師的同學,馮鋒找到創新工場的招聘房間,見到還在那里批改試卷的考官。經過簡短的自我介紹和溝通,馮鋒拿到考官遞過來的一張試卷。屋里已經塞滿了人,他在外面蹲在地上做完了試卷,并贏得一次面試機會。考官要趕晚上9點的飛機,這次面試在路上進行。馮鋒開著自己的車行駛在上下班高峰期的路上,一邊開車一邊接受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考官的“考問”,時不時因為專心思考要回答的問題而偏離航道,一次次被GPS導航儀和面試官給拉回到現實中。
后來又經過兩輪電話面試,創新工場終于戲劇性地向馮鋒敞開了大門。他辭掉諾基亞西門子軟件工程師的職位,舉家遷來北京,成為創新工場的第16位“工友”。租房、擠地鐵的“北漂”生活不比昔日的安逸,但他很享受和一群聰明而有激情的伙伴一起創業的體驗。
創新工場開張的前三個月主要是招兵買馬,進入12月份,在沒有合適的外部投資項目的情況下,先采取了自己內部孵化項目的方式。豌豆莢手機精靈是最早啟動的兩個項目之一,包括馮鋒在內的幾位早期進入創新工場的工程師正是最早參與種“豌豆莢”的人。
來自深圳的鄭煥德不僅是馬化騰的同鄉和校友,畢業后也進入騰訊做了兩年的軟件開發工程師。丁吉昌是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 2010年的應屆碩士畢業生,但他從2007年就開始攢經驗,先后在趨勢科技和微軟研究院待過。他們都在2009年底加入創新工場,成為豌豆莢團隊的一員。
談及背后的動因,這些工程師的理由并不意外的相似。馮鋒不想僅僅做大公司里的一塊磚,永遠做別人定義好的事情。“就軟件工程師這一職業而言,那種環境里太容易淪為一個平庸的‘碼農’。”他想做一些自己感興趣又有成就感的事情,“在目前的創業團隊里,工程師有很強的參與度,可以和產品設計師一起主導豌豆莢這個產品的發展。”
丁吉昌回顧在創新工場里的日子,“每天都在大量Coding(寫代碼)、思考和討論中度過,有什么想法,也能很快就體現在產品中”,“不但會吸收很多新的知識、思想,更深深的體會到自己對公司的影響力”。
鄭煥德以前做過客戶端開發,雖然所參與的軟件每天有幾千萬用戶登錄和幾百萬人同時在線,“但那些都不是我的,我只是敲著我的代碼,領了薪水,準時下班去泡自己的夢”。現在他還是程序員,但“一切新鮮的事都在嘗試著”,“用戶少了,但感覺這一切是屬于自己的”。他甚至被這種感覺感動地哭過。
傾聽內心的聲音
豌豆莢項目啟動沒多久,王俊煜也開始出沒于創新工場。當時他還是Google的一名用戶體驗設計師,因為豌豆莢項目缺產品設計師,而被他的好友、創新工場的分析師張亮找過來幫忙。他正式加入創新工場豌豆莢團隊是在2010年的4月,如今是已經剝離孵化平臺成為獨立公司的豌豆實驗室聯合創始人,也稱“首席豌豆”。
2003年夏,王俊煜頂著廣東省高考狀元的光環進入北大元培實驗班,一年后,他選擇物理學這樣一個注重培養思維而不與具體職業掛鉤的專業。按照常規路徑,王俊煜會在畢業后去美國念PhD,但他卻在大四的時候“誤打誤撞”進了互聯網。
作為Google的忠實粉絲,王俊煜在未名BBS開了Google版。有天他在版上看到一條Google招聘實習生的信息,其中有個叫用戶體驗設計師的職位,他覺得其中的職業描述跟自己業余喜歡做的事情有點像,就投了份簡歷過去。或許因為專業背景的原因,在第一輪“海選”中,王俊煜被直接淘汰掉了,但是他后來的直接上司、Google用戶體驗部負責人二輪篩選時,又把他的簡歷給撿了回來,并發給他一個面試通知。王俊煜做了一個專門的網頁,把自己以前做的網站設計都放上去,帶著這樣的“作品集”參加面試,拿到了實習職位。
王俊煜在Google的職位在全球只有13個人,每人各有專長。對于王俊煜來說,這其實是一個用戶體驗+前端程序+產品設計的角色,一方面是直接參與具體的項目,做產品設計方面的工作,同時也擔負把項目中的設計和工程部分相連接的職責,“跟做工程(簡單地說就是寫產品代碼)的人講用戶體驗,跟做用戶體驗的人講工程”。
回顧在Google時所做的工作,最讓他興奮其實是兩個比較小的項目: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雪災時的快速響應。在大地震的第三天,他們就上線了一個可供網友編輯的包括救災物資地圖在內的聚合頁面。這種項目最大的特點就是從想法到推向市場的速度非常快,更像創業者參與的項目。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讓王俊煜覺得自己可能更適合創業型公司。
2009年,王俊煜開始在業余時間與兩位媒體人張亮、黃繼新以及設計師飛豬一起做一個設計品牌DACODE,成為日漸熟絡的小團體。10月份的一天,他跟張亮一起坐地鐵回家,路上閑聊問起張亮剛剛加盟的創新工場,第一次聽到了當時還在醞釀的點心、豌豆莢項目,覺得挺有意思。等張亮跟他提到豌豆莢需要產品設計師,他開始認真考慮這個機會,之后又經過與李開復和創新工場創始人兼管理合伙人汪華的三次當面交談,最終把這件事敲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