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身為經濟學家和作家的理查德-鄧肯(Richard Duncan)說,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正在接近尾聲,一場大的放緩現在已經不可避免。
鄧肯在曼谷接受Market Watch電話采訪時說,我認為中國在接下來的五年內將無法實現當前的增長速度。
他說,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包括,北京將無法在不傷及自身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快信貸增長,而隨著全世界的低息資金越來越少,其出口拉動型增長模式也將無法維持。
鄧肯相信,多虧政府以赤字支出的形式提供了一個生命維持系統,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才沒有陷入蕭條。而如果增長放緩像他的預期一樣蔓延開來,中國要防范其經濟免受消費需求銳減的沖擊就不會那么容易了。
鄧肯說,概括全球經濟形勢就是,各種東西都供給過剩,而全球需求不足。
中國得以避免衰退,主要得益于信貸的高速增長。在24個月內,中國受國家控制的銀行就將它們的貸款額增加了60%.
與此同時,隨著國際貿易緩慢恢復,中國在危機期間失業的大量工廠工人最終又找到了工作。
鄧肯不敢肯定,如果經濟增長再度嚴重放緩,中國是否仍能寄希望于信貸的高速增長。他也不敢肯定,在美國和歐洲等經濟體承受高失業之痛的時候,國際貿易能否在不遇到保護主義反彈的情況下實現復蘇。
鄧肯說,美國將單獨挑出中國,迫使它停止擴大貿易順差,這將成為給予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的致命一擊。
鄧肯說,中國對美國的巨大貿易順差,是過去10年中國實現泡沫般經濟增長的原因之一。
銀行
鄧肯說,中國的銀行系統才剛剛開始應對前一輪信貸擴張的后果。
他談到信貸狂潮之后留給整個經濟體的余波時說,中國就像一個人喝了一加侖(約3.8升)紅牛飲料,它可以選擇讓這些信貸逐漸減少然后自己感到極不舒服,也可以選擇再喝兩加侖。
注入經濟體的這些信貸資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用于建設空空如也的摩天大樓,或者是進入了其他非生產性資產當中,這些資產目前正給銀行系統帶來“越來越沉重”的壞賬負擔。
事實上,有毒貸款問題可能只是剛剛開始浮現。路透社上個月報道說,中央政府計劃清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為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而欠下的4,630億美元債務。
法國興業銀行說,如果情況屬實,按中國經濟規模折算,中國這一救助計劃的規模相當于2008年美國政府為拯救銀行業而推出的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的1.5倍。
法國興業銀行的分析師格萊士(Dylan Grice)說,未來中國很有可能碰上規模為2008年那次1.5倍的經濟危機。
鄧肯說,最近中國的工資上漲不會像一些經濟學家所希望的那樣推高國內需求。鄧肯認為,工資上漲是銀行放貸激增引發的整體通脹趨勢的組成部分,經濟刺激計劃的效力逐漸減弱之后,工資水平一定會回落。
鄧肯說,我沒有看到任何令我樂觀的現象。
鄧肯說,工廠工資可能會大幅回落,就像金融危機期間生產線關閉導致近2,000萬農民工失業時工資大幅下挫那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