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也許該hold一下漲價步伐了
作者:榮振環
淘寶自成立時就糾結一件事,收費。
曾經有朋友和我講,原來ebay很好的商業模式被淘寶很濫的免費模式打敗了。
改變了游戲規則,促成了用戶的習慣,以后再收費,遭反對是一定的。
但淘寶為了份額知難而進,做揚子江的鱷魚,把ebay這個海洋的鯊魚啃得體無完膚,灰頭土臉。
后來淘寶成立淘寶商城,隨著BtoC逐漸發展壯大。按馬云的理解,只要我是老大,收費是一定的。
只是,這次淘寶收費的步子邁得太大,難免扯了蛋。
漲得太多,激起“商憤”淘寶肯定知道,回想當年淘寶推出招財進寶招致商家罷市,團結起來的網商永遠是一只不容小覷的力量。只是淘寶已經不是當年的“軟柿子”,阿里巴巴更是具備了“阿里霸霸”的彪悍氣勢,提出“跨越式收費”也有了足夠的底氣。

漲價理由
凡事皆有因,淘寶商城漲價有兩個最淺顯的理由:
1、 提高門檻,升級質量
2010年12月30日,京東商城今日正式上線了“品牌直銷”頻道,這意味著其醞釀已久的開放平臺正式開始運營,其和淘寶商城的正面競爭也由此拉開序幕。
淘寶商城經過幾年的發展,由于歷史原因,在產品質量保證、物流配送速度與服務細節的保證于京東相差一截。淘寶想借“不靠譜”的漲價逼退一些不賺錢的中小賣家。這個邏輯很好理解,你不賺錢如何保證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而沒有優質的服務,淘寶商城的品牌定位何以實現提升,這樣很可能被競爭對手超越。于是壯士斷腕,提高門檻,升級商家質量勢在必行。
2、 店大欺客,改善生活
商業自古以來,不是店大欺客,就是客大欺店。淘寶多年的發展,已經把這個孩子養大了。大了就不能總當做戰略性項目持續投入,該給家里多分擔了。
國內著名咨詢機構艾瑞的研究數據表明,2011年第二季度,淘寶商城占據國內B2C市場48.5%的市場份額,為第二名到第十名之和的近兩倍。大到這份了,話語權在手,似乎就漲價有理了。況且如今淘寶積累了看似足夠支撐其收益的中大賣家。他們信譽好,不差錢,給錢多讓你的生意不難做,不給錢讓你的生意別做,這似乎是阿里巴巴使命的現實版本。聯想到馬云曾經在華誼投資套現時的一個理由:“改善生活”。淘寶商城也不用扭捏,漲價不就是想改善生活嗎?
但是光講理由沒意義,我們要看淘寶商城漲價的最本質原因是什么?
其實,我個人認為是由于淘寶商城戰略性錯誤造成了。
所謂的戰略性錯誤就是淘寶商城定位失誤、升級延誤導致現在的漲價錯誤。
定位失誤
2008年淘寶商城成立了,給有實力的大賣家一個獨立的平臺展示自己,出售商品。
不過當時京東、凡客等網站正品網購形象已經建立,淘寶在B2C已經落后一步。如何快速做大,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依托于已經長大的淘寶,于是淘寶網的政策不斷傾斜,先是把淘寶網的流量大量導入商城,然后提出各種政策機制鼓勵商家進駐,淘寶商城的人馬迅速擴充起來。
但是為了速度,忽視了門檻,這是定位失準造成的。換言之,淘寶一開始可能沒有找準淘寶商城的定位,或者明確定位但后續執行過程中走了樣。總之,商城發展太快,進入的商家難免良莠不齊,如果繼續放任自流,淘寶商城無非就脫胎成了另一個淘寶網。于是淘寶商城開始不斷提高門檻,加收各種保證金、服務費,力圖把實力不足的商家排擠出商城。
我們知道,發展品牌店有兩種路:一種先標準,慢推進。這種的結果是會形成高標準嚴要求的商城。其品牌聲譽一開始就完成錨定,和未來的目標客戶群完成匹配,唯一的缺點是慢。另外一種是先進入,后完善。先王二麻子、張三、李四加一些明星品牌先催出大商城,待形成正向吸引力后,逐漸剝離王二麻子等。這種方式很快,但是不利于品牌建設。試想我一開始把勞力士1000元賣給你,后來我還能賣出10萬的價嗎?
淘寶商城為了速度,選擇從淘寶先分離出一個“好一點的淘寶”,接著再優化。不過這事有點開國皇帝殺群臣的意味和卸磨殺驢的味道。畢竟,淘寶商城能快速成長到今天的規模,中小網商功不可沒。
歸根結底還是當初淘寶商城的定位失準。一開始的門檻定的太低,同時又缺乏動態逐漸調整的預期——即在持續的優劣汰規則下,讓中小賣家有知難而退的心理準備。
升級延誤
這就涉及到一個升級延誤的問題。前面提到淘寶商城立足于淘寶流量、人氣、商家的基礎上被催大的。一開始宛如第二個淘寶,此時的品牌總體印象已經形成烙印,正確的辦法在此基礎上進行品牌組合式管理,推出優質子品牌逐漸升級,拉高淘寶商城形象。淘寶總想著快速提升淘寶商城的品質,最簡單的就是把中小賣家請出去,就沒想著如何優化頻道或者子品牌完成形象升級。然后再形成規范的淘汰機制,逐漸正本清源,完成商城賣家有批次向淘寶C店,無印良品轉移,實現優化過程。進而形成淘寶商、無印良品、淘寶C店針對不同用戶的品牌金三角。
這種品牌組合有助于構筑一種良性的生態體系,讓中小賣家有生存、成長和上升的空間,這才能真正體現阿里巴巴崇尚的商業文明,不僅構建和諧的網商環境,淘寶的整體收益也會最大化。
但這個過程實際上被淘寶延誤了,“大”一直是個誘惑,為了大一再股息和容忍,現在容忍不了了就一刀切,這自然就釀成了一個錯誤。
漲價錯誤
淘寶應該以增值服務掛鉤高收費,而非一刀切強行提價,況且一下子把保證金與技術服務費提高了10倍。這一做法顯然是缺乏基本誠意和道義的。馬云顯然忽略被稱之為“流氓暴行”族群的能力。結果使得淘寶商城小賣家無路可走,于是集結一起,網上起義,群起而攻之,僅二天時間,嘯聚3萬多人在線。大賣家遭受“拍商品、給差評、拒付款”的惡意操作行為,商城變成“傷城”。
以價格作為基本思考邏輯的淘寶這次失算了。漲價在一定的百分比都可以被看做正常行為,一下子漲十倍,目的過于明顯,操作手法過于強硬。
這種漲價最嚴重的后果不是“傷城”,而是“傷心”,傷了阿里巴巴口口聲聲的客戶——中小企業的心。淘寶商城這次被攻擊只是一個序曲,反淘寶聯盟在壯大,還會有更多抵制,這些都是次要的,關鍵是阿里巴巴原有一張崇尚的為中小企業服務,讓天下沒有難做的使命的臉,在此次漲價動作顯得面目猙獰。一旦讓人質疑你的價值觀,懷疑你的使命,賴以支撐阿里橫跨3個世紀走向102年的愿景也就顯得更加飄渺。
最后,我想舉一個我經常給企業家講一個例子送給疾馳在路上的淘寶。
楚漢相爭中有兩個重要的角色,項羽和劉邦。一個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一個是“文不知詩書,武不能陣戰”的市井之徒。最后的結局卻是劉邦成為最后的勝利者。
頗為戲劇的時,楚漢之爭,項羽可謂“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劉邦只打贏了唯一一場,也是最后一場,恰恰項羽只輸了這一場。最后連項羽都不相信,其最后自嘆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表達的意思是,這是天命,而不是戰敗。
就這一句話項羽到死都沒能夠領域明智,把愚蠢帶進了墳墓。
從本源上講,項羽只懂戰爭,而劉邦懂得戰爭背后的邏輯——養戰與民生。養戰是指軍隊不是戰斗機器,而是一個持續成長的生命體。輸了沒什么大不了,關鍵不要輸最后一次。所以,雖然項羽屢戰屢勝,漢軍屢戰屢敗,當項羽的楚軍逐漸被消耗,而漢軍則每次都有成長。敗了還有成長,這是什么邏輯?這就是我提到的第二點:民生。民生即民心。劉邦善用不懂戰爭但以經營擅長的蕭何,其能夠“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注重后方建設。反觀項羽,主要靠兵威四處索糧掠物,所得不多又失民心,自然不能持久。此外,項羽的楚軍具備極強的破壞性,戰斗力雖強,但有焚殺劫掠惡習,他們曾制造了坑殺秦軍降卒、攻城后焚燒洗劫一類暴行。因此,項羽在關中不敢久留,是因當地百姓對他恨之人骨。相反,初到關中便“約法三章”的劉邦卻贏得了威望。
最后,有了后方的支持,有了民心之所向,劉邦.每次戰役都沒有能戰勝對手,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不僅能快速恢復元氣,實力也日益增強。相反.項羽能夠從每一場戰役中獲得一些勝利.但是實力卻愈戰愈衰。最后的結局是項羽于公元前202年在垓下一敗而潰。
只懂戰爭的項羽輸給了不懂戰爭懂得戰爭背后邏輯的劉邦。
同樣,對于商業也是一樣,如果你只懂商業,就商業談商業,忽略商業背后的邏輯,企業的使命和價值觀以及客戶的價值,那么企業可能會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但這是一種消耗的勝利。
面對網商的抗爭,淘寶這次選擇了“堅持原則”,我們絲毫不懷疑淘寶這次戰役取得勝利的能力,只是我們似乎也感受到其最后一次戰役的腳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