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北上廣、回鄉安放青春”的浪潮還未散去,近期,年輕人重返北上廣的話題又引發了社會熱議。在他們艱難選擇的背后,是對青春理想的堅持。
“既然在這個城市,你總有機會去爭取一些東西”
北京東五環某小區一層,一間十平方米左右的屋子,是公關經理小練臨時的“家”。
地上支起的小桌上擺滿鍋碗瓢盆,僅有一扇窗戶,屋子里總有一股味,用小練的話來說,這是“潮氣”,人悶在一個地方久了,就能感覺到。
談到周圍的鄰居,小練掰起了手指頭:“什么人都有,畢業大學生、農民工、白領……都為圖個便宜,租金每月800塊錢,一月一付,負擔不至于太大。”
“每天下班回去呆的時間不長,也就睡個覺。”小練告訴記者,他是去年年底搬來的,在此之前,一直跟大學同學合租。
小練家鄉在福建南平,2005年考上大學來到北京,在一所普通的二本學校學新聞。他是家族里出的第一個大學生,而且還是來首都北京上大學。那一年,北京常駐人口1538萬,青春和夢想在這座時尚都市里糾集、流淌。
從在電視制作公司做電視編導天天與策劃案打交道,到在咨詢公司做公關經理天天與記者打交道;從月薪3000元,到月薪5000元;從上班路程1個小時20分鐘,到上班路程1個小時……他花了近三年的時間。
上班頭一年,逢年過節他就回家。這兩年工作忙了,一年有時候只能回去一趟,可就這一趟,卻添了“近鄉情更怯”的意味:父母心里著急,希望這個村里的“超級剩男”能趕緊結婚,可又催不得,總希望他能帶個北京的女朋友回去,因為這事在當地,是一件有“臉面”的事情;家鄉的老同學都已在當地結婚生子,發展得不錯,但只要知道他在北京工作,總會向他投來羨慕的眼神,小練說,要笑迎這樣的眼神,其實很難。
“回家的話,生存會容易很多,每次回去都考慮是否留下,卻又義無反顧地回來,可能若干年以后,我在北京真的呆不下去了,到那時就回去。”
休息時小練喜歡走路,寧愿走回目的地也不想坐車,看著城市的燈火輝煌,他常勸說自己留下來:“我想既然在這個城市,你總有機會去爭取一些東西。”
“不管是逃離,還是重返,都是為了選擇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同樣喜歡看街景的,還有山東臨沂來的小劉。
小劉愛看北京的夜景,特別是在長安街上:“看到每個人高興地回家,我感覺這里還沒有屬于我的地方,但總有一天會有。”他說:“我不喜歡和陌生人打交道,這卻是我現在的工作。”小劉是“奔三”的人了,現在經營著紅酒生意。
大學畢業后小劉便在北京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最開始他開了一家電腦清潔公司,2009年因為資金運轉問題,公司倒閉了。之后的幾年,他從創業轉行到了做生意,在他看來,這二者有本質的不同:“創業是從無到有,做生意則是從有到有。”
從無到有的路子小劉沒走通,從有到有的道路也并不順利。服裝、圖書、汽車、玉石、大米、紅酒……小劉說,這幾年來他嘗試了許多行業,他要再給自己兩年的時間,賺下足夠的錢,然后開一個酒莊,這是他在北京的理想。
做生意不容易:“第一次進貨賺了六萬元,三個月之后賠進去了,然后就一直收支相抵。”談到自己的收入,小劉笑言這并不影響他的生活,反倒是創業之初的一件小事一直在影響他:某天他上門幫客戶清潔電腦,結束工作后賺了100元,一天沒有吃飯,卻舍不得花錢,就在超市買了面包和礦泉水,蹲在門口吃。“當時路人投來異樣的眼光,感覺特別不舒服。我就問自己,來北京究竟要干什么。”小劉說。
電腦清潔公司倒閉后,小劉回到了家鄉。他家在當地算條件不錯的,可沒呆上三個月,小劉又跟隨著“重返北上廣”的人潮回到了北京,用他的話來說,回家不喜歡,家里的生意是家人的,而他想做屬于自己的事業。
小劉口中的事業就是他的“酒莊夢”,對于回來的選擇,他并不后悔:“不管是逃離,還是重返,都是為了選擇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盡管又回來了,小劉對家卻多了一份牽掛,他說現在最喜歡聽的歌,是一首說唱歌曲,大意是“一個人要離家了,弟兄們用歌曲為他送行,希望他在外面能過得好”。
“選擇重返比選擇逃離更難”
2009年,來自西安的小孫,與當時的小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方向選擇:小孫當時33歲,他放棄北京一所大學財務行政的工作,回到了家鄉西安,在一家企業集團擔任財務經理。
關于離開,小孫給出了自己的理由:第一,北京的生存壓力很難維持他和家人的生活,他沒有辦法照顧年老的父母;第二,他厭倦了北京“地鐵圈式”的生活,在他看來,那只是工作,不是生活;第三,二三線城市也許機會更多。
小孫人雖然離開了北京,戶口卻還留在北京,他經常打電話給朋友,詢問關于經濟適用房的搖號信息。他不是沒有想過再回來,但在那之前,他覺得自己應該想清楚,究竟想要什么,又會得到什么。
“選擇重返比選擇逃離更難,大部分人離開時會有心酸,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如果再重返,他的心理狀態與之前將完全不同。”小孫告訴記者。
北上廣代表的是城市化進程當中的縮影,它意味著大機遇和大壓力并存。小孫說其實大家的心態都是相似的:“剛來時,你會感嘆這里有如此好的圖書館、劇院、音樂廳……可是這種美好心態在快節奏的大環境下究竟能維持多久?這些文化公共設施,你又真的有時間去嗎?”
“公共設施的發達,代表的是城市文明的程度,這一點上,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的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大學畢業生在一線城市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后,回到二三線城市難免會不適應,心理上也會有落差。加上他們的人脈資源基本上都留在了大城市,回到小城市要適應人情社會、關系社會的變化,如果對當地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這樣的轉變就很困難。”對外經貿大學青年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廉思分析說,關鍵是要努力縮小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的差距,而且無論是逃離還是重返,年輕人一定要根據自身條件狀況做出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