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來,中國獲得了更加廣闊的對外貿易成長空間,走出了一條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的道路,完成了從世貿組織的新成員、參與者到推動者的角色轉變,站在新高度的中國以自己的努力重塑了世界的關系。
裴長洪 王宏淼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不僅為中國對外開放和持續高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同時也為各國投資者提供了廣闊而穩定的市場,為世界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注入了活力。可以預見,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將對未來全球經濟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一、入世十年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成就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十年來,積極順應全球產業分工不斷深化的大趨勢,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并積極促進雙向投資,開放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1.全球貨物貿易大國的興起
入世十年是中國貨物貿易迅猛發展的黃金時期。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際,中國貿易額約為5100億美元,占世界總貿易額的4.4%,是世界上第六大出口國。在此后的十年間,中國出口和進口分別以年均18.3%和17.6%的速度增長,遠高于同期世界8.9%和9.0%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也遠遠快于中國GDP的增長速度。
十年來中國貨物出口額比入世之初增長了4.9倍,貨物進口額增長了4.7倍,如今中國已經躍居成為全球GDP第二大國,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十年間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從2001年的5098億美元增至2010年的近3萬億美元,增長4.8倍,在全球進出口貿易中的份額上升了約5.5個百分點。中國作為一個全球貨物貿易大國興起于世界舞臺,在為全球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商品的同時,自身經濟實力也與日俱增。
入世十年來,中國的商品貿易結構得到了優化。從出口商品看,2001年工業制成品在總貨物出口的比重為90.1%,2007年達到約94.8%,并在最近四年維持了這一高水平,相應地,初級品在貨物出口中的比重則在2001-2010年間從10%下降至5.2%。在近年中國政府推動的結構轉型和外貿增長方式轉變中,高能耗、高物耗,兩高產品的出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成為新的增長主體。值得關注的是,入世十年來高技術產品出口呈現出較快勢頭,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的進口增長和大宗資源產品進口規模不斷擴大。
從貨物貿易方式看,入世十年來,中國一般貿易進出口額平均增速達到23.3%,大幅超過了加工貿易19.3%的平均增速。2010年中國一般貿易進出口比2001年增長5.6倍,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 2001年的44.2%提高到50.1%。加工貿易的出口比2001年增長3.9倍,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1年的47.4%下降到39.7%。
雖然我國近年來一般貿易出口增長快于加工貿易,但目前加工貿易出口規模仍然大于一般貿易出口。在加工貿易中,外資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從2001年開始,外資企業在中國出口及進口中所占比重超過內資企業。2001~2010年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占全國的平均比重為81.57%。2010年,中國外商投資企業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出口9709億美元,占同期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的84%,占全國貨物進出口總量的1/3。從出口看,2001年以來外資企業出口額始終占據我國總出口規模的50%以上,2006年曾接近60%。
2.服務貿易穩步提升
加入WTO以來,我國服務貿易規模迅速擴大。 2001至2010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從719億美元增加到3624億美元。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及進口在世界的排位,從2001年的第十二位及第九位,快速提升至2010年的第四位和第三位。
新興服務貿易部門出口增速加快,服務貿易結構實現優化,服務貿易競爭力逐步提高。我國傳統服務貿易額比重下降,通訊、保險、金融、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廣告等服務進出口迅速發展,雖然商業存在形式的服務貿易仍為我國服務貿易的主要內容,但2009年我國金融服務及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進出口額占比已提高到42%。
主要服務貿易伙伴相對集中。截止到2010年,我國前五大服務貿易伙伴依次為香港地區、美國、歐盟、日本和東盟,與該五大伙伴之間的服務貿易額占服務貿易總額的68%。香港及美國分別為我國運輸第一及第二大出口市場;旅游出口市場集中于香港地區、中國臺灣、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美國為我國計算機和信息服務最大的出口市場,其次是東盟;香港地區是我國咨詢第一大出口市場,其次是歐盟和美國。
服務外包成為新增長點。近5年來,隨著服務外包成為全球經濟的新增長點和新引擎,我國的服務外包也在世界經濟的版圖中逐漸崛起,中國服務外包產業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5%,截至2010年底,全國服務外包企業超過1萬家,國際外包合同執行額403.3億美元,離岸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金額156.8億美元,經認定的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近800家,服務外包從業人員達到232.8萬人,已涌現出一批營業額超億美元、人數超萬人的服務外包領軍企業。
3.貿易順差從激增轉向回落和平穩
在對外貿易迅速發展的同時,貿易順差也出現了從擴大到逐步平衡的發展過程。2004年外貿順差出現激增,并帶來了外匯儲備及貨幣供應量的被動增長,在2007年前后達到順差的歷史高位。為此,中國主動積極地推進“貿易平衡戰略”,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承擔了向全球輸出總需求的重要角色。 2010年貿易順差1831.0億美元,比2009年下降6.4%,比2008年下降38.6%。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世界總需求下降了0.6%,而中國實現內需增長13%,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1.6個百分點,中國靠自身結構的轉變正成為推動全球再平衡的重要力量。值得關注的是,近三年來服務貿易逆差明顯減少,國際競爭力逐步增強。
4.吸收外資: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入世以來,中國在利用外資規模和質量上得到了全面提升。 2001年至2010年,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468億美元增加到1057億美元,十年間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達到6531.4億美元,連續19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即使在世界金融危機沖擊最為嚴重的2009年,外商投資仍然超過900億美元。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中國作為其全球投資戰略的重要區域,來華投資的全球500強企業超過480家。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市場,外資在促進國內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明顯增強。
5. “走出去”邁出新步伐
在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時,中國企業“走出去”邁出了新的步伐。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向跨國并購、境外上市等多種方式擴展,投資領域不斷拓寬、合作水平不斷提升,對外投資國別現在已經覆蓋了17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1年至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 (非金融類直接投資流量)連續九年保持增長勢頭,年均增速達到50%左右,從不足10億美元增加到590億美元,十年累計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超過 3000億美元。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占全球當年流量的5.2%,居全球第五,首次超過日本、英國的傳統對外投資大國。中國對外投資正在為許多國家的經濟復蘇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二、入世十年來中國對外貿易領域的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
十年來,中國在清理法律法規、市場準入、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信守入世承諾,逐步擴大了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市場準入,開放外貿經營權、降低關稅并取消非關稅限制。通過入世,中國不僅建立起符合WTO規則的涉外經貿體制,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國內經濟體制的改革,并逐步發展成為制定“國際游戲規則”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1.WTO框架下外經貿等體制的進一步改革
透明度與政策的可預見性要求成員國的貿易政策是透明的,而且要求經貿政策符合國際規范。中國成為世貿組織的一員,意味著中國要信守一系列重要承諾,公開其經濟體制,改革其經濟體制。十年來與中國外貿相關的法規和體制調整主要包括:(1)在非歧視原則、自由貿易原則和公平競爭原則下調整和修改不符合WTO規定的政策法規,從中央級的法律到30個政府部門的3000多個法規規章、19萬個地方的規章制度得到了清理和調整。 (2)轉變外貿主管部門職能,從以行政領導為主轉變為以服務為主,逐步公開國際貿易和國家投資體制。 (3)加快外貿主體多元化步伐,允許私營外貿企業迅速發展。 2004年7月1日國家實行《對外貿易法》允許居民個人及企業經備案登記后可自由開展對外貿易。 (4)由地域的全方位開放走向產業的全方位開放。對一般具備競爭性的行業實行全面的開放,允許外國商品和資本在一定的條件下進入,開放了100多個服務的部門。 (5)減少各類出口補貼,降低進口稅率,消除非關稅壁壘。
2.各類外經貿政策的調整
十年來,中國較大幅度地按WTO規則對相關補貼進行了調整,總體趨向是降低出口生產者補貼。
(1)出口退稅政策。入世之初,中國延續了1998年來的提高出口退稅率政策,累積了中央財政的較大負擔,2002年底形成了財政對出口企業2477億元的欠稅。 2004年1月1日實行新出口退稅政策,依照“新賬不欠,老賬要還;完善機制,共同負擔;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的原則,改革出口退稅機制。同時為平衡貿易順差,抑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其后又進一步下調或取消部分產品出口退稅。 2008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升級為國際金融危機,我國從 2008年 8月至2009年7月,我國連續7次大規模上調紡織服裝、機電、鋼材、化工等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隨著出口恢復增長、經濟復蘇,從2010年7月15日起,取消部分鋼材、有色金屬加工材、農藥、醫藥、化工產品、塑料及制品、橡膠及制品、玻璃及制品的出口退稅,共涉及商品品種406個,共六大類商品。無論從出口恢復,還是從稅率及減輕財政壓力的角度看,未來下調出口退稅率都有較大空間。(2)出口信貸補貼。我國出口貼息主要體現在出口信貸上,這項業務主要由進出口銀行作為官方出口信貸機構來承擔,以接受國家財政的利差補貼為主要特征,較商業貸款有較大的利率優惠,因此其補貼特征比較顯性化。入世后,我國承諾遵守WTO規則,并在有關的文件上對政策性銀行(包括進出口銀行)的信貸業務做了相應的說明,即政策性銀行貸款不接受國家的財政補貼,貸款基本上按商業貸款利率。2007年5月8日,我國宣布取消由中國銀行實施的出口貸款補貼。(3)人民幣匯率升值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1994年,中國實行人民幣匯率改革,實現了人民幣匯率的單軌運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成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目標。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當天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由8.2765上調至8.1100,上調2.1%,從此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逐漸形成更富彈性的匯率機制。 2010年6月19日,中國重啟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2011年9月21日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沖破6.7關口,自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名義匯率已累計升值近20%。(4)外資稅收等優惠政策的調整。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我國給予了外資企業眾多的稅收優惠,一些地方政府從扶持本地企業和吸引外資的角度出發,也出臺了不少稅費減免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