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會議“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引發熱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將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來。其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成為了網友們熱議的焦點話題。
究竟“中等收入者”應如何界定?為何要強調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有何具體措施來提高這一比重?信息時報記者采訪了解到,根據今年8月中國社科院公布的標準,若以收入等組合標準來測算,我國的中等收入群體約為2.3億人,約占23%。據專家測算,在廣州人均月工資收入在5000元以上、月總收入在30000元以內的基本可納入“中等收入階層”的范圍內。
社科院“藍皮書”:城市中等收入階層達2.3億人
目前中國的“中等收入者”并沒有一個清晰的界定標準。今年8月份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1版《城市藍皮書》,首次將“中等收入者”這一名詞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據“藍皮書”數據,到2009年,我國城市中等收入階層規模已達2.3億人,對中等收入階層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確定為1.64萬元到3.73萬元,其中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中等收入階層已達到了38%-46%左右。
然而該數據一出,立即引發了網友的強烈反響,。有網友質疑,個稅起征點調整到3500元后,全國只有約2400萬人需要納稅,而根據“藍皮書”的數據,全國中等收入階層人口數字卻已有2.3億,如此巨大的懸殊讓難以接受。
對此,該藍皮書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博士后、經濟學博士張麗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國內的劃分標準一般用收入、職業和受教育程度等指標,“藍皮書”使用的是消費指標,即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在0.3至0.373之間界定為中等收入階層。此外,個稅的計算單位是個人,而“藍皮書”中在計算中等收入階層則一直是以家庭為單位的。
專家:人均月工資五千以上者納入“中等收入”
昨天,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知名經濟學者董小麟接受記者采訪時,綜合國內外的經驗,經濟學領域對于“中等收入者”的定義是這樣的:“他們大多從事腦力勞動,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一般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閑暇,追求生活質量,對其勞動、工作對象一般也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和支配權。同時,他們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識及相應修養。”
董小麟指出,參考廣州目前的物價、房價等各方因素,人均月工資收入在5000元以上、月總收入在30000元以內的基本可納入“中等收入階層”的范圍內。董小麟認為,除了抑制通脹、提高居民收入外,目前在進一步降低稅負等方面,仍有有一定的空間。此外,保障房、社保、醫保等社會保障的提高,也應成為擴大中等收入階層比重的重要手段。
用人單位以任何名義向應聘者收取費用都屬于違法行為(如押金、報名費、代收體檢費等),請應聘者提高警惕!查看詳情
濮陽人才網官方微信平臺
濮陽人才網手機網頁版
濮陽求職招聘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