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界”?分野、范圍、疆域、所在。有界則有時,是為世界,即時間與空間的聚合,一山一世界,一花一如來,故世界亦稱宇宙,有時我們也稱之為江湖。
流行的穿越小說,將世界分為六類:人界、鬼界、仙界、妖界、神界、魔界,佛家的世界分類是著名的六道:人,畜生,阿修羅,天,惡鬼,地獄。
佛家六道講的是果報,即今世業報之來世結果,即所謂業報,其中有往生之報身(人、畜生、阿修羅、惡鬼)、有往生之所在(天、地獄),從概念上看,佛家的六道不是同一范疇,反倒是穿越小說提煉的六道,概念的內涵外延都是同一范疇,即六種不同的身份。
佛學思想雖然廣大精嚴,但在六道這個最基礎也最核心的概念上,反而不如中國民間觀念更精準,此中體現的中印兩國文化差異其實頗可玩味,要言之,反映了佛家思維與中國式思維的差異----佛家重分別,中國重混合。
中國民間觀念的六道比佛家六道在角色上更加豐滿,包含了人的各種變身,也將每種變身組成了一個個獨立的世界,魔有魔界、妖有妖界,各界各有其“道”(規則),各界之角色又可以跨時空交匯。在六界中,人鬼可以殊途,也可以交叉,無數六道穿越的故事由此上演。
佛家六道又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每界之中又分各種天(境界、等級,三界共分二十八天),不僅講身份、講狀態、講等級,更重要的是講善惡、講獎懲,各道各界各天是本質不同、老死不相往來的,所謂一入果報,永劫輪回(不得超生),如八地獄最苦之無間道,即為受無間斷苦之意。
中國的六道比較簡單,沒有那么多層級之天,各界都是一種身份、一種狀態,各界都與人間一樣,有著相同的等級結構,甚至一樣的社會規則。佛教是要造出出離世間的理想世界或苦難世界,中國的觀念習慣于將人間的一切投射到非人間。
混合的中國式思維的特點是,敏感而不求甚解,直覺而不重解析。中國的人鬼神仙妖魔故事里,隨時可以混搭出糾纏不清的愛欲情仇。
這就是中國人的基本世界觀:世界是個混合體,精確點說是“6道×6界”的混合體----想想我們意識里對世界的觀念,未必每個人都能講清楚這6×6的雜交道道,但你能想到的關于世界的界定,其實都沒有超出這6×6混合道道的范圍。
所謂的界,無非如此。
說了這一圈,落到營銷界這個話題,讀者可以輕松聯想到,營銷界無非也是被中國人這種混合式六道分界著:或者神化,或者妖魔化,或者詛咒化(惡鬼、畜生等),或者美化(天道),或者樸實化(人道),不過如此。
道理雖然明白,但營銷到底是個什么界?什么道呢?潦寒《封口----中國營銷界的罪與罰》給了一個答案,或者說給了一種曲盡其妙的描述。
《封口》的內容,除了主人公的愛欲人生(同學、家庭、情人的際遇情感),涉及到營銷的描寫,基本上可以算是報告文學,這部分的內容,對于任何一個在營銷這個圈子里趟過深水的人來說,都不會認為作者在杜撰虛構,毋寧是保守節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