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媒體紛紛報道,22歲的大學生劉路攻克“西塔潘猜想”,被中南大學特批碩博連讀,獲得100萬元的獎勵,并被破格聘為“正教授級研究員”,成為我國目前最年輕的教授。他還被提名“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希望之星”,即將被推薦參加國家“青年千人計劃”的評選。這一夜之間接踵而至的各種禮遇和光環讓“不浮躁”的劉路也感覺到“壓力”。
校方認為這是為杰出青年人才提供更好發展而出臺的政策舉措。然而,叫好者有之,認為這體現了高校對青年人才的高度重視;擔憂者更多,怕年輕學子成為被捧殺和棒殺的對象;甚至有人懷疑該校“一破再破”,另有盤算,讓人不勝唏噓。
創造一個鼓勵創新、可以靜心做學術研究的工作環境更為重要。對此,學校也有所考慮,在考核上網開一面,“我們要給他一個長期的、自由的研究環境,比如說三年、五年,你可以其他什么都不做,只做你的研究。比如劉路,我十年不考核他,我相信他每天都在努力、都在做研究。”從中我們不難看到學校為人才提供的無限自由和精心安排。
可是,我們不免擔憂,各種名目的關心是否會亂了研究者的定力?對于研究者來說,興趣是他擁有的最大財富,過程和成果是對他最好的獎賞。對一個醉心學術、潛心研究的人來說,能提供更先進、更便利的條件讓他心無旁騖地靜下心來做研究才是最好的安排,太多的名利誘惑只會讓學者分了心。
我們更要擔心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能否預先設計。隨著各行各業對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構建人才成長的快速通道已成為當下的一個時髦話題。但是,人才就像天地間的花木一樣,必須經歷風霜雨雪的洗禮才能茁壯成長,思想火花也要經歷反復的碰撞。尤其是對拔尖創新人才或頂尖人才而言,對其成長進行預設恐怕是一廂情愿,創造一個鼓勵自由和創新的環境才是更現實的選擇。
我們最擔心的是這種“放任”會成為自由的羈絆。因為,權利和責任總是相伴而生,以名和利為手段的支持情理上也應有所回報。既然組織給了這么多無私的幫助,社會投入了這么多關注的目光,那么有些小要求總不能回絕吧,比如在需要的時候讓你捧捧場,在相鄰項目研究中借個名頭,幫助組織進行形象宣傳,在研究成果上大家共享等等。偶爾為之本無可厚非,但是當各種要求紛至沓來,個人的時間和精力被不斷分割時,就會給個人帶來無限困擾。
對學校管理者來說,在需要支持的時候多幫助,在潛心研究的時候少叨擾,這才是對人才最大的愛護。否則,學術新星變流星,就會變成好心辦憾事了。
用人單位以任何名義向應聘者收取費用都屬于違法行為(如押金、報名費、代收體檢費等),請應聘者提高警惕!查看詳情
濮陽人才網官方微信平臺
濮陽人才網手機網頁版
濮陽求職招聘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