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研究顯示,在校大學生,尤其是“90后”學生,對于薪酬的期望普遍高于已就業者。大學生擇業最看重的幾項因素分別是:豐厚完善的員工福利,公開公正的用人原則,良好的發展前景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而針對很多年輕人奉行的“先就業后擇業”的求職信條,研究者認為,草率就業更易孕育“閃跳族”。
求職專業對口傾向不明顯
從對在校大學生和已就業人員的對比研究來看,在校大學生,尤其是“90后”人群,對于薪酬的期望普遍高于已工作者。“90后”大學生期望薪酬均值為3960元,而已就業人群的期望薪酬均值為3603元。事實上,由于飛漲的物價和生活成本,薪酬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首要因素。
對于雇主品牌或者說是雇主形象,在學生心目中也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作為看著廣告長大的一代,目前高校“90后”學生還是會較多地考慮到企業在大多數人(特別是同齡人)眼中的看法,影響雇主品牌的主要渠道還是同校同專業的師兄師姐的口碑,以及各種網絡渠道(論壇,微博,人人)上,大家公開討論客觀事實后,在學生心目中綜合形成的印象。
據了解,目前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對于專業對口的傾向性并不明顯。而從長期觀察看來,不同專業學生之間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因此除部分純工業化企業要求工科背景以外,不少企業在校園招聘中并沒有嚴格限制專業。因而無論從求職者還是企業角度,專業并不是決定因素。
“先就業后擇業”并不可取
此前,有相關調查顯示,“先就業后擇業”的大學生,在3年左右會集中爆發職業危機。因而對于大學生來說,如何權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很重要。對此,校園部經理姚力在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先就業后擇業”其實就是在就業壓力之下的權宜之計。
姚力表示,部分大學生對自身能力體系和就業市場認識不夠深入,缺乏清晰的職業規劃或有利的求職競爭力,因而會傾向于先就業,希望在解決生存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工作的鍛煉和閱歷的增加,逐漸明了自己的競爭優勢和職業規劃。然而根據中華英才網的觀察,草率就業更易孕育“閃跳族”。一方面,職業規劃不清晰,頻繁跳槽所帶來的時間成本高企,讓求職者的職業發展頻遭瓶頸;另一方面,求職者的草率就業再擇業同樣也讓企業苦不堪言。
姚力建議,大學生在校期間應多通過實習和其他渠道了解就業市場的用人需求,同時多注重對自我素質的剖析培養,最好在求職前對自己未來發展方向有一定的認知和規劃,在擇業時不能犯方向性的錯誤。此外,他也提醒大學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從心底就抵觸這份工作,懷疑工作的價值和意義,那么即使勉強就業,也是在浪費時間和生命。
企業對“90后”普遍存擔憂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中也發現,不少企業人事部門對于“90后”在抗壓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不足、心態不穩等特點普遍存在擔憂。“90 后”相比“80后”來說,他們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更強,因而他們思維活躍、特立獨行個性鮮明又創意無窮。而從另一角度來講,過度的追求自我也容易在工作中引發矛盾。
姚力還告訴商報記者,在求職過程中,這一代的大學生們也渴望掌握更多主動權,有更強的權利意識。可以說,“90后”大學生的擇業心態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一代人群的基本特質,從中更可以看出很多時代的影響。因此,“90后”大學生與招聘企業若要獲得雙贏局面,加強對彼此的了解非常重要,招聘企業需要準確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擇業心態和性格特質,大學生們也需多了解就業市場的真實情況,以及不同類型企業的用人需求。
最后,姚力坦言道,每一個大學生如果能找準自己的優勢和特長,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即使當下薪酬等條件不甚理想,但本著熱愛工作的興趣和踏實的態度,收獲多方面的成長是必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