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的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模式的焦點,被牛腩、煎餅、成人按摩棒牢牢把持,也許這三者在KIMI小朋友的眼中看來“一點都不酷”,但在成人世界,眾多成熟穩重的企業家們卻對這三者趨之若鶩,
賣煎餅的赫暢、羅輯思維的羅胖,還有一個傳說中4A公司的創意高管(本來還有賣按摩棒的馬佳佳,但不知何故沒能成行),三位嘉賓來到廈門參加一場亞洲傳播營銷的高端峰會,并各自發表了演講。
對比其他人,赫暢的發言,給聽眾的最大感覺就是:“逼格”高!
曾經回北京的時候,去黃太吉買過一份煎餅,憑心而論,口味不算太差,但說很好,吃了還想吃,倒也真心沒有。但是看網絡上說,忠心耿耿的回頭客相當不少。
一個產品,能獲得消費者的不斷青睞,無外乎三種可能:
1、該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全世界唯此一家會做煎餅,只要你想吃煎餅,就只能來我這買。這時,作為剛需品,煎餅只需要維持能夠果腹的標準就不愁沒有客源。這個星球會做煎餅的人肯定不少,我餓極了,都能支個平底鍋烙幾張,所以這個前提對黃太吉而言,顯然不成立;
2、產品本身具有某種特殊功效,雖有替代品可以發揮類似功效,但效果都不如該產品。比如藿香正氣水,即使作為藥物來說,味道也實在差的可以,但是一旦我們中暑泄瀉嘔吐,大多數人第一選擇還是藿香正氣水。
除了功效顯著之外,這個中藥品牌已經隱含了口碑傳播的要義:從小的時候開始,凡有中暑等癥狀,老一輩的人幾乎異口同聲地推薦藿香正氣水,那種粉絲對于產品的狂熱追捧,絲毫不亞于現在米粉對“小米”的喜愛程度。
3、除開以上倆種可能,第三種可能性則可以簡單地歸為一句:產品有逼格!
我更愿意把逼格理解為褒義,比如“逼人的格調”。產品有逼格不是僅指產品本身,而是圍繞產品的一系列相關因素的組合,最終呈現出的產品“氣質”,以及這種咄咄逼人的氣質對于目標客戶的超強吸引力。
一個男人,僅僅只是長得帥,還是上升不到“格”的境界,只有配合得體的衣著、優雅的肢體語言,加上學識閱歷沉淀后,自然散發出的氣質,才能形成“格”。一個有“格”的男人,才能長久吸引女人。
這一點,用來形容赫暢和他的煎餅產品,似乎也有那么一些符合。
過去,消費者購買產品,更多是看重產品的實用性,即我買了這東西,它好用就行。它有沒有“格”,基本沒人在乎。
現在,除了實用性,它還要傳達出符合我個性的“價值觀”,我買你,是因為我覺得我們是一路人,我們的價值觀是相似的,我們具有相同的“格”。甚至有時候,這種對于價值觀的追求,勝過了對于產品實用性的追求。
那些頂級奢侈品牌,早在互聯網誕生之前,就已經深諳產品“逼格”的塑造,或以獨特的品牌文化,或以超凡的手工藝技巧,鍛造出產品“格調逼人”的偉岸形象,他們才是最早的“粉絲經濟”大師!
看黃太吉煎餅,很多人覺得莫名其妙,一個名不見經傳的80后,怎么突然之間靠著賣煎餅就大火特火?其實看赫暢之前的從業經歷,“格局”已經高過絕大多數人。一個煎餅有“逼格”嘛?
有,它承載著微博營銷、口碑傳播、豪車送貨、小票箴言、流程改造等等一系列的模塊,當每一顆模塊釋放出它的微能量,匯聚后爆發,就是黃太吉的高“逼格”。
這時,煎餅除了自身的實用性——果腹之外,它更多地傳遞出了一種“逼人的格調”——我買的不僅僅是煎餅,是一種獨特的價值觀。
赫暢也清醒地認識到,建立了初期高人一等的“逼格”之后,客戶另一重要的需求歸宿還是產品屬性——口感。所以他也開始了產品品質的革新,推出新菜品,提升產品質量等,提出要把煎餅從產品層面提高到 作品層面,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后者明顯被賦予了更高的期待(但愿不只是文字游戲而已)。
互聯網思維也好,互聯網營銷模式也罷,只是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所帶來的理念更新,沒有實實在在的產品做基石,沒有具體可以執行的組織流程做架構,對傳統企業來說,這些互聯網理念都只是空中樓閣。
來看看傳統老牌企業的“逼格”(別以為蘋果產品很酷,就是新興企業,它比看上去似乎更老派的戴爾 成立時間還要早近10年!):
蘋果的“逼格”——最有藝術范兒的IT“宗教”;
星巴克的“逼格”——商業與文化氣息結合最佳的咖啡店;
戴爾的“逼格”——高性價比且具有獨特“直銷”模式的PC廠商;
他們都是傳統行業中的佼佼者,在適應互聯網時代方面,蘋果是節奏掌握最好的企業,星巴克中規中矩,戴爾雖然在轉型的過程中一路磕磕絆絆,但是已經逐漸跟上了步點。
一個有“逼格”的傳統企業,比那些產品概念模糊不清、沒有“逼格”的傳統企業,更能在互聯網時代勝出。
如果一直以來壓根兒就沒有生產過有 逼格 的產品,從沒有嘗試過有 逼格 的想法,那么即使是再牛逼的互聯網思維,對傳統企業而言,充其量也只是又一堂成功學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