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傳統產業,智力密集型產業提供的崗位更需要活躍的思維和創造力,且工資高、待遇好,更加符合大學生的就業預期。值得注意的是,智力密集型產業還能衍生大量就業崗位,成為緩解就業難的有效出口。 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委托中國就業促進會展開的“關于發展智力密集型產業和開發相關職業崗位的研究初探”課題報告提出,促進大學生就業,不僅要引導他們在現有產業和職業崗位中自主就業創業,還應大力發展適合大學生就業的智力密集型產業,開發相關職業崗位。
智力密集型產業及其崗位具體是什么?
課題報告指出,智力密集型產業是以智力資本為主要生產要素,高度依賴智力成果,大量聚集智力型員工,主要提供以智力、知識、技術等為核心生產要素產品和服務的產業。
從實踐角度看,智力密集型產業可以界定為擁有較大比重的智力型員工,且產品和服務中智力、技術技能含量較高的產業。
智力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等產業形態有區別,也有聯系。
課題組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梳理了智力密集型產業涉及的行業及崗位。行業主要包括:制造業下的31個大類,如醫療儀器設備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等行業;商務服務業,如法律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行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如軟件開發行業等;金融業;文化產業。
對照已有的國家職業標準,課題組初步梳理出111個智力密集型職業。既有以動腦為主的新產品設計師、咨詢師、理財規劃師等職業,也有“智力+技能操作”的職業,如建設行業的精細木工、農業領域的農作物植保員。
課題組還專門調研了從事通訊行業的企業,整理出這一行業的智力密集型崗位87個,包括研發工程師、設計師等。
課題負責人表示,在調研中發現,智力密集型產業的相關職業崗位具有獨特的發展規律。在該產業迅猛的發展過程中,往往伴隨著規模的擴大與層次的提升,不斷衍生出大量的新型就業崗位。
有利于大學生就業
開發智力密集型產業,有利于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智力密集型產業所涉及崗位大多是適合年輕人、符合其預期的“好工作”。
從崗位要求看,這類崗位需要更高的人力資本投資,不僅是起點高,并且在從業后要求終身培訓、繼續教育,保證其知識更新。大學生在這方面有較強的優勢。
從崗位待遇上看,這類職業普遍待遇較好,薪酬水平較高,工作環境相對不錯。此外,智力密集型產業的崗位有一定的挑戰性,適合青年從業者活躍的思維和創造力,并且多數具有事業性的特征,青年人可將其作為持續一生的事業發展,把個人的成長與崗位成才、事業發展有機聯系。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每年向社會輸送700萬左右的高校畢業生。大學生就業,關系著我國高等教育成敗和社會安定平穩。
大學生群體接受多年高等教育培養,家庭為此進行相當數量的人力資本投資,讓其從事簡單體力勞動不符合個人、家庭的期待,也是社會資源的浪費。因此,能否與產業升級換代相適應,開發出大量與大學生知識儲備、基本素質、發展預期相匹配的就業崗位,意義重大。
報告分析說,由于多數智力密集型產業所涉崗位既要求專業知識又需要技術技能,相比美國等發達國家,尤其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的傳統優勢。美國近年來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大學生只占5%—10%,大學生更傾向于社科、金融領域。而我國高校學科設置中,理工科所占比重較大。
東部沿海已初具規模
報告指出,智力密集型產業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已具備一定規模,提供為數不少的高質量就業崗位。如深圳華為公司,共有員工15萬,其中研發人員超過6萬,基本上都是大學生及更高學歷者。
但考慮到經濟轉型升級的緊迫性和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嚴峻性,今后還應加大力氣培育發展智力密集型產業,并將其與擴大就業緊密結合起來,力爭到2015年在智力密集型產業就業的人數占城鎮從業人員總數的比重達到20%以上。
目前智力密集型產業發展及崗位開發存在哪些不足?課題負責人認為,主要有3個方面。
一是政府引導管理方面,很少把智力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與促進大學生就業結合起來考慮,相關的各項職能極其分散,甚至在戶籍、人才流動方面存在障礙。
二是創新體系建設方面,研發與市場脫節的情況還比較嚴重,各地建了不少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但其功能多樣性有待提高。
三是教育方面,部分高校畢業生創新能力、職業能力不足的問題突出,存在與企業實際要求脫節的問題。
報告建議,今后應把發展智力密集型產業和促進就業列入經濟發展和促進就業規劃,通過科學布局實現重點地區重點行業智力密集型產業的大發展,重點扶持擁有關鍵技術或產業集群的智力密集型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