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吃什么、明天該穿什么、怎么和同事相處、哪些朋友不應該交……你的生活,是否被父母這樣事無巨細地“保護”著?
因為什么事都要靠媽媽做決定,27歲的劉力(化名)不會與人相處,導致兩年里辭掉26份工作。無時無刻的照顧和管束,父母的過度“關愛”是保護還是障礙?
網友講述:兩年辭職26次 任何事“媽媽說了算”
上周三,家住重慶九龍坡區錦龍路的劉力(化名)向單位遞交了辭職信,而這已是她從去年至今的第26次辭職。
“財務只是把她獎金算錯了,她就覺得是‘你得罪了我,我不干了’。”在談及女兒辭職理由時,劉力的媽媽毛女士顯得有些焦急,“她要是提前打電話給我說一聲,我完全可以給她出主意,總不會鬧得要辭職噻。”
據悉,今年27歲的劉力自大學畢業后,陸續換過好幾十個工作,其中不乏國企以及大型跨國企業,不管她到哪里,毛女士總會事先幫她查詢好去單位的最佳路線、單位附近的最佳飯館,甚至連怎么和新同事相處毛女士也要“手把手”地教。
“媽媽隨時要打電話問我在哪里、做什么,工作和人際上的問題也要我報告,然后給我說解決的方法。”劉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她完全把我當7、8歲的小孩,什么事情都要幫我解決,最開始還好,到后來越來越想抵觸,但發現一旦沒有媽媽出主意,自己完全沒法處理工作和人際交往,只有再換個環境。”
【記者采訪】
母親:孩子就是寶 地都不讓掃
眼見女兒劉力兩年辭職26次,毛女士不免有些心急,便帶著劉力到重醫附一院心理衛生中心尋求幫助,但醫生的診斷卻讓毛女士有些無所適從,原來孩子不斷辭職的根本原因居然在自己身上。
據毛女士介紹,因為是獨生子女,劉力從小就被當作家里的一塊寶,什么都不讓她做,“家里有我們,她用不著掃地洗衣服這些,萬一摔了碰了怎么辦?”
“我吃過的鹽比她吃過的米多,我給她拿主意,可以讓她少走不少彎路。”毛女士告訴記者,女兒本身性格內向,為了不讓她吃虧,毛女士幾乎每兩三個小時都要打一次電話詢問,而內容多以“在哪里”“做什么”“遇到什么人”“我幫你做”為主。
但如今,毛女士不僅要為女兒的工作擔心,還要操心女兒的終身大事:“她現在完全不會做家務,周圍的朋友我覺得沒有靠譜的,現在都沒耍朋友,怎么嫁得出去哦?”
女兒:媽媽大包大攬 但一旦離開卻發現自己什么都不會
“小時候覺得媽媽這么大包大攬會比較霸道,比如有一科成績不好,她就非要讓我立即去補習班。”劉力說,毛女士什么都為她安排好了,她只需“對號入座”即可。
劉力說,無論是上學還是上班,坐那一路車、吃哪家的面、買哪一家的文具都是媽媽事先打探好的,工作后在和同事聊天時,時常也會將對話轉給媽媽“過目”,以便毛女士出謀劃策。
“其實中途也想自己做主,但每次都失敗。”劉力說,在一家IT企業上班時部門聚餐,她決定不告訴毛女士,可在那次聚會上,她卻發現沒法融入大家討論的話題,而自己連祝酒詞都不會說,“如果媽媽在,也許就能告訴我該怎么說了。”
教育專家:父母不能替代孩子經營人生 學會放手
重慶女性人才研究會副會長、家庭教育專家李安娜表示,父母應該把握好管束孩子的度,不能替代孩子經營人生。正確的教育方式是樹立自己的人生追求,讓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保護是一種天性,他們往往怕孩子吃虧、受人欺負,因此把孩子包裹起來,并不斷滿足孩子的需求。”李安娜說,這樣做的后果是讓孩子長大后無法適應社會的大環境,認為別人也應該像父母一樣無條件順從自己。一旦遇到困難,就會縮進父母懷抱,無法面對人生的風雨。
李安娜建議,父母在管束孩子時應該把握好一個度,不要讓正常的關愛“變了味”。“大事大非的原則性問題父母可以提建議給他們參考,做一個從旁協助的角色,切勿幫助他們做決定。”李安娜說,至于孩子的生活習慣、休閑方式、交際應酬等,父母不應該過多干涉。“要給孩子一定獨立空間,學會放手。”
此外,她表示,父母應該有自己的理想抱負和人生追求,不要把精力過度放在孩子身上。“正確的教育其實是榜樣的力量”,李安娜坦言,“父母應該更關注自己的中老年生活,展示積極自強的一面給兒女,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