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次全口徑全國人才資源統計結果公布。統計顯示我國人才資源總量穩步增長,人才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進一步提升,人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26.6%。
然而,到底什么是“人才貢獻率”? 26.6%的“人才貢獻率”意味著什么?帶著這樣的問題,光明日報記者采訪了“人才貢獻率”概念的提出者、“人才貢獻率”研究團隊負責人桂昭明。
人才作用的量化
問:到底什么是“人才貢獻率”?
答:“人才貢獻率”即人才資本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人才資本作為經濟運行中的核心投入要素,通過其自身形成的遞增收益和產生的外部溢出效應,從而對經濟增長所作出的貢獻份額。
人才貢獻率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人才發展的主要指標,綜合蘊含了“人才優先”、“高端引領”、“整體開發”、“以用為本”、“服務發展”等多種關于人才科學發展的核心內涵和本質意義,因此是一個體現人才發展的科學性、檢驗人才發展的總體水平的核心指標。
問:這個指標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答: 2008年1月,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研究落實十七大關于“更好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精神,決定編制《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人才規劃綱要》)。
《人才規劃綱要》大綱形成后,中央領導先后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其中要有明確的發展目標,要有國際可比的核心指標,對發展目標要予以量化,有統計數據來獲得,歸根結底要反映在人才的貢獻上。
在人才工作實踐中,國家制定人才工作政策的決策者、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工作者們,更為關注的是人才資源在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和貢獻度。具體地說,人才對經濟發展作出了多大貢獻?在每年的GDP中人才的貢獻占了多大份額?
此外,編制《人才規劃綱要》的人才理論工作者們長期以來也一直在探求為什么“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發展通過什么樣的作用機制來服務科學發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才貢獻率”指標應運而生。
人才理論的創新
問:“人才貢獻率”的提出,有何現實依據?
答: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第一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以來,我國一些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了率先發展。研究發現,人才優先發展的東部沿海省份,其經濟實力也遙遙領先;這些地區的經濟總量(GDP)與該地區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總量”、“R&D人員總量”和“人才資本存量”三個人才總量指標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和同向性,其中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省具有代表性。
結論是,這些地區搶占了人才發展的先機,掌握了社會經濟欲得到發展必優先發展人才的規律,使得本地區出現了人才—經濟同向互驅的科學發展局面。
為什么人才優先發展能驅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其機理何在?這個問題也涉及到人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問題,需要人才理論工作者從理論上做出回答。
簡言之,新時期人才工作的新實踐,在呼喚著人才理論不斷推進創新,回答、解讀人才工作新實踐中的新現象。
因此, “人才貢獻率”問題既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國家《人才規劃》設置人才貢獻率作為衡量人才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是我國人才理論的重大突破和創新。
問:這個突破有何深遠意義?
答:考察人才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及其影響因素,既是為了把握、了解我國人才資源開發的效能,從其影響因素的角度謀劃戰略、制定政策,以充分發揮我國人才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同時也是為了科學評價、考察我國及各地區目前人才資源開發的成效以及未來十幾年我國人才資源開發的效能;還可以運用國際可比指標,對中國與世界有關國家在人才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方面進行比較研究,獲得我國人才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方面在世界上的水平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