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高溫酷熱正在中國大范圍蔓延,中國氣象局日前發布了有史以來最高級別的高溫應急響應。而建筑工人、環衛工人、快遞員、送水工等戶外工作者高溫津貼發放不到位、高溫時段仍作業等現象引發公眾高度關注。輿論呼吁,政府部門高溫關懷亟待填補“制度真空”,化被動為主動。
持續酷熱“曬”出高溫權益保護“短板”
各級政府的防暑降溫規定在基層的執行力往往打了折扣,記者隨機采訪了十多位來自不同單位的戶外工作者,大部分受訪者表示自己未拿過高溫補貼,也不知道酷熱時段禁止工人戶外作業。為探訪高溫津貼落實情況,7月2日下午2點半,在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盼盼路的一個建筑工地,記者見到了來自婁底漣源的泥工蔡明柏。當時長沙城區局部氣溫已超過40℃。
“今年工地老板會給你們發高溫津貼嗎?”
“我知道國家有高溫津貼的政策,但我們工地沒聽說會發。”
蔡明柏每天工作11個半小時,早上6點半到下午6點,中午休息1個半小時,一天工資大約150—180元。談起高溫津貼,他說從未領到過,也并不敢奢望。
記者調查發現,在城市中從事露天工作的,包括建筑工人、環衛工人、綠化工人、交通協管員、聯防隊員等,大多對高溫津貼表示“不知道”,少數表示“知道了也不敢要”。鄭州本地網絡上發起的一項“是否領過高溫補貼”調查顯示,4000多名被調查者中,領過高溫補貼的不足300人,超九成被調查者表示從未領過,其中近三成表示從未聽過。
記者在走訪中還發現,大部分企業的高溫補貼并不以貨幣形式發放,而是代之以飲用水、藥品等防暑物品。
記者調查發現,快遞行業、送水工、空調維修工、物業保安等多個戶外露天作業工種,接受采訪的工人均搖頭表示,沒有所謂的“高溫假”。不但沒有,這種天氣,他們更加忙碌。
“最幸福的就是學生和老師了,兩個月的暑假,自動到時間就放。”余小姐感慨,“如果上班和上學一樣,也有暑假放就好了。哪怕就放幾天也行啊!”
當部分職場人士因高溫而 “職業中暑”時,一些人在網上大曬“高溫假”,引來羨慕。網友“哦啦啦-張尐涵”說:“高溫假來啦,假期總是讓人幸福感爆棚,好好享受。”
太陽發威,氣溫攀升,這幾天來醫院門診或急診看中暑的患者隨之增多,120和999每周也都會遇到因為中暑昏倒被緊急送往醫院的。其中,快遞員、送餐員等戶外勞動者是中暑的高發人群。
根據去年實施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勞動者因高溫作業或者高溫天氣作業引起中暑,經診斷為職業病的,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知道中暑算工傷的人卻不多;即使知道,走工傷補償的人也極少。
7月中旬,湖北、江蘇等地機關開始執行“新”的工作時間表。記者17日在南京華僑路上的市房地產交易登記中心門口看到一份《關于調整作息時間的通知》:接上級通知,自7月15日起,作息時間調整為上午9點至12點,下午14點半至17點半。
13點半,雖然還有1個小時才辦公,但這個中心門口已聚集了上百位市民。14點,中心打開大門,市民蜂擁而入,紛紛搶占各個窗口,有的窗口排隊超過20米,場面一度混亂。記者粗略估算,現場等候的市民超過200人。
記者在現場看到,有些窗口陸續有工作人員到位,但一直等到快14點半才正式辦公。正在排隊的孫先生說,他已經是“三進宮”了,等了一個多小時,“有些工作人員早就到位了,為什么不能提前開工!”
落實“高溫權利”該如何走出畫餅困境?
頭頂烈日,汗流浹背,辛苦的工人能否拿到屬于他們的高溫津貼?7月8日,記者走上街頭,采訪了環衛工、建筑工等經常在戶外作業的勞動者,發現不少企業未按標準發放津貼,有的僅發幾瓶解暑藥了事。
一面是勞資雙方博弈地位失衡,勞動者擔心較真高溫費惹惱用人單位,主動放棄維權;另一面勞動部門堅持“不告不理”原則,只是公布投訴電話坐等舉報,缺乏主動介入意識。高溫費是勞動者的基本福利,勞動部門監管必須關口前移,變坐等投訴為主動服務,通過明察暗訪了解情況,幫助維權。
同時,高溫權利一直落實不到位,企業心理不平衡是重要因素。在一些企業看來,憑啥政府只是出臺一紙文件,規定勞動者的高溫權利,企業就要為此承受發放高溫費帶來的成本增長,以及高溫停工帶來的效益損失?由于無法從內心喚起用人單位對于勞動者權利的認同,各企業自然缺乏維護權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溫權利保護,不應僅僅是企業的義務,更應成為國家賦予勞動者的公民待遇。因此,政府也要為此承擔一部分責任,比如對企業發放高溫津貼給予一定比例的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
高溫之下,酌情停工、足額補貼,本也是勞動權益保護的題中之意。適當調整高溫工作環境下勞動者的作息時間,無可厚非,況且還有節能之需。關鍵是全社會步調一致,不可厚此薄彼。公務時間縮水,難逃質疑:公務員上班多是在空調房內,并非都是“高溫工作環境”;再者,若公務時間縮水,難免造成某些公共服務打折扣,民眾到政府辦事也受影響。更何況,《國務院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中明確指出,“職工每日工作8小時,每周40小時”,擅自縮短工作時間,顯然與此相悖。
夏日炎炎,高溫酷暑。高溫津貼,給處身惡劣環境中的勞動者以一定的補償,是對勞動者的關懷,更是對勞動本身的尊重。從某種程度上看,高溫津貼翻倍,體現了勞動權益保護的回歸。
然而,不管標準高低,很多勞動者卻可能享受不到這應有的權益。不少建筑工人、交通協管員和環衛工人等勞動者,很多都沒有拿到高溫補貼,甚至連相關概念也沒有,“地上冒火也只能拿工資”。
總而言之,相比有關部門出臺的一個個通知、文件,我們更需要一個完善的高溫預警機制,不僅僅是規定高溫補貼的細則,還要制訂剛性的獎懲機制,做好各種事故的處置預案,切實保護高溫下勞動者的各項權益,尤其要關照城市中的弱勢群體,給他們一片遮擋烈日的“蔭涼”。
高溫補貼僅是落實《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的一個方面,實際上,“高溫補貼”不能替代勞動者的“休息權”,甚至高溫下的勞動者休息權比高溫補貼更重要。據報道,7月17日至19日,由于天氣炎熱,南昌市120指揮中心,一共接到在街頭中暑暈倒的病人26例,創造了今年以來日均求助的最高紀錄。除農民工外,公交車司機、戶外值勤的交巡警也是最易中暑的人群。據調查,中暑的病死率介于20%~70%。
高溫天氣,人命關天。希望有關部門要走出“空調房”,調查研究,加強監管,既要讓高溫補貼政策兌現,也要讓高溫下的勞動者得以休息。也只有這樣,才能全方位落實勞動者的權益保護政策,讓廣大勞動者躲過高溫極端天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