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個廣受期待的比例,8月7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終于公布了《勞務派遣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擬規定輔助性崗位的勞務派遣用工比例不超過用工總量的10%。這個數字是否合理?能否徹底解決勞務派遣領域的亂象? “干的是同樣的活,拿的錢卻只有別人的2/3。不為啥,就因為我是‘臨時工’。”說起自己的收入,在北京一家銀行工作的小林一臉無奈。
小林的無奈也是許許多多“臨時工”的無奈。近幾年,勞務市場日益紅火,勞務派遣大行其道,“臨時工”同工不同酬、遇到麻煩就被單位推出去做“擋箭牌”等亂象,屢見不鮮。
日前,作為7月1日起施行的新勞動合同法的配套規章,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了《勞務派遣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規定,輔助性崗位的勞務派遣用工比例,擬不超過用工總量的10%。那么,10%管得住已經泛濫的“臨時工”嗎?
“一刀切”實現起來有難度
目前,公開報道的全國勞務派遣用工數量為3700萬人。但業內人士估計,實際規模遠大于這一數字。勞務派遣引發的矛盾糾紛也越來越多,2011年、2012年,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年均受理4000多件勞動爭議案件,其中1/5都與勞務派遣有關。
按照勞動合同法,勞務派遣只能在臨時性、替代性、輔助性崗位上使用。其中“輔助性”崗位的界定最模糊,也就成了勞務派遣的主力軍,被統稱為“臨時工”。
“‘臨時工’泛濫,可以說是中國特有的現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林嘉說,“主要還是用人單位為了節省成本。”
上市公司使用“臨時工”,能提高利潤率,使財務報表更漂亮。國有企業尤其是央企使用“臨時工”,能保證正式員工享受較高的福利待遇。而對于機關事業單位來說,一方面人事編制受到嚴格控制,另一方面開展工作又需要人手,不得不使用“臨時工”。于是,城管的“協管”、交警的“輔警”等上路執法也就成了普遍現象。
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勞動合同法明確要求嚴格控制勞務派遣用工比例,具體比例由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規定。在新法施行一個多月后,《征求意見稿》發布,輔助性崗位的勞務派遣比例擬限制為10%。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認為,10%的比例限制釋放了一個積極信號,今后勞務派遣將得到逐步規范,但操作起來還有不少困難。
成本無疑是一大阻力。2012年公布勞務派遣數據的上市銀行中,有6家的“臨時工”占比超過20%,有的甚至超過了1/3。如果將比例降至10%,僅工資成本的增加就會是一個大數字。
編制也是難題。西部某縣城管局的負責人表示,正式編制就那么幾個,如果去掉勞務派遣人員,“很可能正常工作都沒辦法開展了”。
“‘一刀切’能不能管用?這個比例是不是應該考慮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企業對勞務派遣用工的需求?”北京一中院勞動爭議審判庭法官王磊說,從長遠來看限制比例能起到一定的規范勞務派遣的作用,但現在要將如此大的口袋瞬間縮小,恐怕確實存在難度。
工會監督容易流于形式
許多國家都對勞務派遣作了嚴格限制,如日本等國,就在法律上把可以使用勞務派遣的崗位一一列舉了出來。本報記者了解到,勞動合同法修改過程中,有專家建議學習這一做法,直接在法律上列舉勞務派遣的具體崗位,但最終沒被采納。
《征求意見稿》則采用了這一做法,擬規定由用工單位根據所處行業和業務特點,提出準備使用勞務派遣用工的輔助性崗位列表,經與工會或職工代表大會共同協商確定,并在用工單位內公示,接受監督。
在王磊看來,《征求意見稿》的規定能夠更好地保護“臨時工”的權利,避免用工單位濫設輔助性崗位,增強勞務派遣工的歸屬感。
在“派遣單位—用工單位—派遣工”的三方關系中,派遣工居于最弱勢的地位。他們本身往往就是就業困難的弱勢群體,而且還要受到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的雙重管制。
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和全國總工會的要求,“臨時工”有權參加工會,工會也應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但實踐中,“臨時工”參加工會困難重重。在法律上,派遣單位是這些臨時工的雇主,理應成立工會為他們維權。但一家派遣單位派出的“臨時工”們可能從事不同崗位的工作,或者分散在不同單位、不同地點打工,彼此間甚至根本不認識,缺乏共同的利益。“派遣單位的工會為‘臨時工’進行協商、維權,確實比較困難。用工單位的工會來做這件事是比較合適的。”王磊說。
林嘉則提醒說,當前“臨時工”在用工單位參加工會的還比較少。更重要的是,用工單位的工會維護的是正式員工的權益,難以同時代表正式工和“臨時工”進行協商。即便協商,也會傾向于多設輔助性崗位,維護正式工的福利待遇。
“《征求意見稿》的方向是對的,但我認為,還是應該讓行業協會等比較中立、權威的組織來對勞務派遣崗位的設立進行監督。”林嘉說。
“轉正”之路困難重重
如果在臨時性、替代性、輔助性以外的崗位使用勞務派遣工,或者“臨時工”超過了用工總數10%的比例,如何處罰?《征求意見稿》在法律責任部分明確規定,首先由勞動行政部門進行罰款,罰款一個月后還不改正的,將視為用工單位和勞動者建立了正式勞動關系,應當及時補訂勞動合同。
專家表示,“視為建立正式勞動關系”是許多發達國家通行的做法,對于增強“臨時工”的職業穩定感非常必要。但要落實這一條,前提是要讓企業及時向勞動監察部門報備勞務派遣用工名單和比例。
也有學者認為,讓“臨時工”有序“轉正”是化解勞務派遣亂象的重要舉措,而不應只是一種懲罰手段。“把‘轉正’作為對用工單位的懲罰,這種思路太單一了。制度上應該為臨時工‘轉正’提供暢通的渠道,讓他們看到希望,鼓勵用工單位和臨時工平等協商、有序‘轉正’。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諧的勞動關系。”林嘉強調。
“單位也答應說干得好有機會轉正,但不知道要到什么時候。”在銀行工作的小林說,她既懷著期待,也有擔憂。
廣東穗南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志明建議,勞務派遣制度應回歸到本來面目,僅作為短期、臨時、輔助性的用工形式存在。眼下,國家應賦予勞動者更多訴權,讓勞動者獲得更多法律支持。
在首都經貿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范圍看來,“臨時工”泛濫與正式的勞動關系過于僵硬、缺乏靈活性、企業難以承受不無關系。“要管住‘臨時工’,還應當綜合考慮,給出更好的制度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