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高校應屆生的求職旺季,不少大學生已找到工作,正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昨日,記者采訪了解到,不少大學生在簽訂就業協議的過程中,都有了維權意識,
懂得主動詢問可享受福利,但是由于對勞動合同不了解、不重視,有三成大學生分不清就業協議與勞動合同,自身利益依然無法得到保障。
三成大學生分不清就業協議與勞動協議
昨天在招聘會上,記者隨機采訪了近20名前來求職的應屆大學生,近三成學生分不清就業協議與勞動合同。“我已經簽了就業協議書,那不相當于合同嗎?”魯東大學嚴同學這樣回答“你知道什么是勞動合同嗎”的問題。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現在大學生求職者維權意識很強,“你們的獎金是怎么發”“具體給我們交哪幾種保險”……雖然大學生懂得維護自己的利益,但是如果簽合同時不注意,之前的維權行為都白費了。
魯東大學去年畢業的張偉就在簽合同上吃了虧。去年年初張偉通過招聘會順利與一家大型企業達成就業意向,并簽訂了就業協議。沒想到畢業后張偉卻接到通知,說他不用到公司報到了,“當時那邊給的說法是,業務調整,職位削減一半。”由于張偉只與企業簽了就業協議,沒有得到任何賠償的他只能匆匆找個小企業去上班。
由于沒簽勞動合同,大學生簽了就業協議后,被用人單位“退單”的現象確實是個隱患。據介紹,大學生求職者與單位雙方還未訂立勞動合同的,為避免用人單位日后“反悔”,可在就業協議上事先約定高額違約金或賠償金,畢業生在簽協議前可提出此要求。
大學生兼職常“白干”
“就這么白白干了5天的活,一分錢也拿不到。”昨日,在招聘會上,記者遇到魯東大學大三的吳同學前來尋找兼職機會。據他介紹,之前他在一家電子門店做兼職,商量好一天80元,沒想到一個周末沒去,這家店老板突然不認賬。吳同學去了幾次都沒要回自己應得的薪水,只能再去找一份新的兼職。
不少大學生都表示,由于兼職一般都是短期的,很少會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我們很多都是周末去做銷售,工資日結。”煙臺大學有過兼職經歷的劉婧說,“如果兼職人員說要簽合同,估計企業會笑你不懂行情吧。”吳同學也表示,自己做了2年的兼職,從來沒簽過合同,“如果我們遇到不發薪水的企業也只能自認倒霉。”
據了解,大學生在外兼職,很多商家不會與之簽訂就業合同,只是口頭上的約定。人才市場工作人員提醒大學生,做兼職工作時要認真考察用人單位和中介公司,工資不是日結的兼職,一定要求簽勞動合同,在學校外做兼職的學生更要與學校做好溝通,謹防上當受騙。
專家:簽合同時仔細讀,侵權條款別忽視
大學生由于沒有經驗,缺乏識別合約中存在侵權行為的能力。那么怎樣閱讀合同,合同中哪些條款可能侵害求職者權益呢?芝罘區人才市場總結出畢業生以下幾種勞動合同慎簽的情況。
“一邊倒”合同的條款往往明顯偏向用人單位,這類勞動合同往往內容模糊,濫用所謂的解釋權。
現在還有不少用人單位要求畢業生把一些證件、財產抵押之后才能上班,并在勞動合同中確定下來,當員工有辭職意向時,企業就以種種理由不退還抵押的財物。更有些企業以培訓為由要求求職者抵押財產,遇到此類現象,大學生不能忍氣吞聲,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維權。
還有的單位為了應付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檢查,準備了兩份合同,合法規范的假合同,僅由用人單位保管,應付檢查,實際上不執行,不規范的真合同則雙方持有,實際執行。工作人員提醒,如果員工利益受到侵害時,不規范的合同可能幫企業逃避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