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證霸”4年拿65個證書,投50份簡歷未獲面試通知。
準畢業生小孫,大學四年狂攬65個證書,其中國家職業資格類證書6個、國家級榮譽證書5個、省級榮譽證書15個、市級榮譽證書8個,校級榮譽證書27個,坐擁4次獎學金,并且連續兩年綜合成績全專業年級第一。小孫望著這些證書,有說不出的成就感,他覺得證書能證明他的能力。可如今憑借著這么多的優勢,卻找不到一份稱心工作。
“證霸”就業受挫,其實并不值得大驚小怪。證書不一定等于能力,現在很多大學生應聘時都會出示一摞一摞千奇百怪的證書,用人單位早就習以為常了,并不會因為誰證書多而多看一眼。這無疑是一種進步,對大學里存在的盲目的“考證熱”而言是一劑清醒劑,提醒大學生們要更加腳踏實地,不要為了考證而考證,更不要認為有一堆證書裝點門面就能“前途無憂”了。
不過,雖然某些證書在求職時不那么吃香了,但“證書依賴癥”在職場和社會生活中卻依然未能根除,有的還非常頑固。例如,有“過來人”就分析說,學歷遠比證書要重要,小孫的65個證書抵不過一個985院校的學歷。這雖然只是猜測,卻也有一定的可信度。而學歷依賴,究其實也是證書依賴之一種。
毋庸諱言,現行的社會評價體系,在某些方面過度依賴于那些形式上的東西。有時候,一張“紙”比實際能力更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實際上,有沒有文憑、有什么文憑以及有沒有證書、有什么證書,并非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惟一標準。不少有文憑有證書的人難逃“高分低能”的桎梏,而很多無文憑無證書的“雙無人員”卻做出了非凡的成績。正反兩方面的例子都舉不勝舉,無須贅述。
之所以有人認為證書奇貨可居,之所以有人對證書趨之若鶩、為了一紙證書孜孜以求,無非在于其本身所蘊含的高附加值。所幸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附著于證書之上的光環逐步被剝離,理性的用人單位也對證書有了更審慎的態度。只有重新構建更科學更合理的社會評價體系,重實際、輕形式,才能徹底破除“證書依賴癥”,讓證書回歸本位、讓人才各得其所。
用人單位以任何名義向應聘者收取費用都屬于違法行為(如押金、報名費、代收體檢費等),請應聘者提高警惕!查看詳情
濮陽人才網官方微信平臺
濮陽人才網手機網頁版
濮陽求職招聘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