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職場人,尤其是經理人,都在羨慕著華為,羨慕著阿里,羨慕著小米,想象著能夠加入類似這樣的企業,可以得到職場人的尊嚴,可以得到快速提升的平臺,甚至可以得到老板分享的股份。大家也單純地認為,沒有利益共同體,哪來的命運共同體呀?你不給我股份,我憑什么給你好好干活?其實,這僅僅是職場人的夢想,反映了一些職場人的幼稚。為什么這么說呢,木子斫談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第一點,何為利益共同體
對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說法,得到不少職場人的追捧,在各種人力資源圈子里也議論紛紛。所謂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就是說只有員工與老板之間建立起牢固的利益同盟,才會有員工死心塌地與企業共存亡的決心。
這個提法當然是好的,也是對的。但就企業來講,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應該建立這樣的利益共同體,有些企業是合適的,有些企業是不合適的。有些企業如果不這樣,就根本無法生存;有些企業如果建立起來,對企業尤其對老板并沒有多少益處。
不加分析地提倡這個觀點,也是對一些職場人的誤導,錯誤地認為自己和企業的合作,必須建立在利益共享的基礎之上,但這個利益共享,往往又是和企業僅僅分享的是利益,而不是風險。把員工與老板本來簡單的雇傭關系,搞的很復雜,最后導致個人的職業定位發生問題。
第二點,企業的兩種類型
拋開企業的性質不談,企業大概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靠“錢”來賺錢的企業,一種是靠“人”來賺錢的企業。
靠“錢”賺錢的企業,它所依賴的是資本,也就是首先必須有大規模的一次性投入,建立起必須的生產能力或經營場所,然后進行生產經營來賺取利潤。這樣的企業,基本上都是傳統的制造業和商貿企業。
靠“人”賺錢的企業,它所依賴的主要是人才,就是必須擁有自己強大的研發力量,依靠研發人員的集體智慧,創造出領先他人的先進技術,然后制造出引領市場的產品來賺取利潤。這樣的企業,世界上著名的高科技企業皆是如此。
第三點,如何認識傳統企業
對那些靠“錢”賺錢的傳統企業,擁有較大的固定資產,建有廠房、設備、生產線等,這類企業一般技術都比較成熟,工廠建成以后,并不需要對生產核心技術進行創新,所做的最多也就是小革新、小技改之類的修修補補。
在管理和技術骨干人員的配備上,側重具有行業經驗的人員;在基層員工的使用上,不需要多高的學歷,經過一定的培訓,只要掌握實際的操作技能,就能夠勝任崗位工作。在經營戰略上,突出特征是成本控制戰略。
對這類企業,人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資本。即使沒有了“人”,企業還有工廠、還有設備;即使一批人不干了,重新換一批人,照樣不會出大問題。尤其對基層員工來講,支付四千塊錢的工資,他們這樣干,提到八千塊錢的工資,他們并不會因薪水翻番而帶來企業效益的翻番。
第四點,如何認識高科技企業
對那些靠“人”賺錢的企業,有的是單純的研發機構,有的即使包含生產系統,但核心仍然是以研發為主。與傳統企業相比,這類企業的最大亮點在于它的創新,不斷創新是這類企業的靈魂和生命。
對這類企業,如果沒有了人才,就將什么也沒有。因此,一大批的碩士、博士等高學歷人員加盟,高學歷人員占有很高的比例。沒有了創新,這類企業將難以生存,就會被其它同行很快打垮。在戰略上,突出的特征是技術領先戰略。
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挖掘他們的創造潛力,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把他們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緊緊綁定在一起,把他們的大腦智慧和企業的利潤緊緊地綁定在一起。這樣的企業,員工具有較強的不可替代性。
第五點,基本結論
靠“錢”賺錢的企業,“物”是根本,員工的去留,包括高管的去留,對企業的影響并不是很大,企業只要確定一個相對具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就不會有問題。
靠“人”賺錢的企業,“人才”是根本,因此必須制定可行的、有效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激勵措施,把他們留下來,并讓他們主動貢獻出聰明才智。
這就清楚了,為什么一些企業可以建立“利益共同體”,而一些企業不能建立“利益共同體”。是否建立這一制度,和老板的能力水平沒有太大關系,它是由企業的自身特點所決定的。
利益共享是好的,但還有風險共擔。高科技企業垮掉,無非是樹倒猢猻散,大家各奔東西罷了;但傳統企業垮掉,職場人一拍屁股走人,剩下的一堆債權債務、廢銅爛鐵,只有老板來承擔。
所以,大家不要再有這樣的疑問:為何任正非只持有華為1.4%的股份,而你的老板持有100%股份卻不愿意給你一點。當然,不管是高科技企業,還是傳統企業,建立必要的績效考核激勵制度,還是應該的。
本文為中人網原創文章,為保護原創作者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