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萍雙腿粉碎性骨折,躺在病床上的卻是“潘娟”;徐翔宇左臂重傷要植入鋼板,接受治療的卻是“王木養”;王木養被工場壓機切斷兩指,入院的傷者卻是“江立鎵”。今年以來,廣州花都佳恒板業公司連連出現為工傷員工換名就醫的怪事。面對同一名患者,前后不同名字的兩張X光片,炭步鎮人民醫院的醫生當時沒有質疑,昨日也“不便回應”。
讓員工冒名就醫,究竟是為了騙取醫保金?堵上員工索償之門?還是維持安全生產形象?佳恒板業公司說“需要時間調查”,并未提供解答。
同人不同名?醫生稱不便回應
昨天上午,記者在炭步鎮人民醫院看到了黃愛萍的X光片。7月18日當晚第一次拍的X光,病人姓名是黃愛萍,20日早上的另一張腿骨X光片,姓名已經變成了潘娟。
病人先后以“黃愛萍”和“潘娟”兩個截然不同的名字接受治療,醫生難道渾然不覺?昨天下午,記者來到炭步人民醫院住院部,骨科醫生任國軍稱,知情醫生都不在醫院,電話也不方便提供。“主管的湯海沂主任外出學習,另一位負責她的醫生去了澳門。”目前誰負責黃愛萍的治療?任國軍醫生以“不方便告訴媒體”為由,拒絕作答。
醫院急診醫護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說:“有買醫保的病人,需要在入院后的3天內,攜帶身份證和醫保卡到收費處登記。就算委托親友代辦,證件都有照片,醫生事后也可核對身份。”
廠方對逃避索償質疑無言以對
佳恒板業公司的人事部主管黃女士說,公司流動性大,因此不一定每一位員工都愿意買社保醫保,公司并不強制購買。行政部門的肖先生說,7月15日起,公司規定員工如果工作滿一個月仍不參保,就得簽訂一份協議。至于公司的參保人數,黃女士避而不談。
面對擅自改名字的質疑,3位公司負責人均不回應。總經理助理田小姐稱需要時間調查,黃女士則稱“你們不懂我苦衷”。
可是,如果以后需要工傷鑒定,到底以誰的名字去做?“現在病歷驗單都是潘娟的名字,黃愛萍有何證據去做鑒定呢?”面對記者的質疑,行政部門的肖先生無言以對。
對于潘娟身份的疑問,佳恒板業公司的人事部主管黃女士表示“不知情”,總經理助理田女士說“需要時間進行調查”。吳先生與王木養卻給出了答案:“她是質檢部主管,這一級別的員工多數有醫保。”
至于“江立鎵”,究竟是否佳恒公司員工,公司負責人并未透露。
勞動部門:醫院也要承擔責任
昨天,記者致電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服務熱線12333.工號109的客服人員說,參保人住院需出示醫保卡和身份證,由醫院工作人員核對后方能享受醫保減免優惠。“如果被查到違規,病人需要退回違規享受的優惠,醫院也要承擔責任,并被處以罰款。”
個案一
主管為住院員工改名字
7月18日晚8時許,在花都佳恒板業公司做扶板的黃愛萍,于生產車間被同事駕駛的叉車撞倒在地,同屬生產部的其丈夫吳先生與一個主管當即把她送往炭步鎮人民醫院。吳先生介紹,黃愛萍兩條小腿粉碎性骨折,醫生為她動手術釘入鋼板,預計未來半年都得臥床養傷,能否重新走路仍是未知數。“駕駛叉車的同事承認當時喝了3兩酒,事后已被開除。”
讓人費解的是,妻子受傷躺在病床上,病人卡的名字卻不是黃愛萍,而是一個全無關系的局外人——潘娟。
吳先生說:“事發后,我太太是以實名入院,生產部主管胡志輝來過醫院更改名字,此后她就以潘娟的身份住院治療。”為了獲得更好的療效,吳先生申請轉到廣州市區的正骨醫院治療,卻被公司以太遠為由拒絕。“但凡工傷,都指定到炭步鎮人民醫院或花都區人民醫院救治,公司說要去別的醫院就自掏腰包。”
吳先生提供的住院費用清單顯示,從7月18日入院到8月8日,總費用18486元,減去公司入院時已繳的10500元,目前黃愛萍欠7986元未付。
個案二
被換名無法享受意外險
21歲的徐翔宇也是佳恒板業公司的生產工人,他的左臂有一道形如“拉鏈”的10厘米疤痕,里面植入了一塊鋼板,用以固定骨折處。今年3月22日,他在工作時手臂受傷,被送進花都人民醫院,住院治療74天,花費47000多元,“全部由公司解決”。
徐翔宇沒有購買社保和醫保,在公司的打點下,住院期間他一直冒用同事“王木養”的身份,究竟醫療費用是由公司全額承擔,還是部分使用了王木養的醫保金,他至今全然不知。療傷期間,治療事項要靠公司打點,他也不好多作聲。
徐翔宇剛來廣州工作不久,河南駐馬店老家的家人便為他買過一份意外保險,“是新華保險公司的,我這樣的重傷,可以得到治療費用七八成的保險賠償。”然而,包括病歷在內的就醫記錄都是“王木養”名下,真正的傷者徐翔宇根本無從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
個案三
買了醫保不自知也被換名
雖然被同事冒名治療,但王木養卻“不知道什么時候買了醫保”。他是2009年第一次進佳恒板業公司,當時車間發下來一份表格,要求要購買醫保的工人簽名確認,“為了省錢,大家都不簽,我也沒有簽。”
2009年年底,王木養離開公司,2010年7月重新入職,“這一次就沒有人再詢問我要不要買醫保。”后來得知徐翔宇用了他的名字住院,“有同事說是為了用我的醫保金,后來我去查問了一下,才知道自己真的有醫保,好像是2009年已經開始買。”
25歲的王木養左手只剩3根指頭,食指和小指頭缺了大半截,那是今年5月15日下午2時30分一臺壓機將其切斷的。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雖然自己有醫保,但公司還是依“慣例”讓他換了“江立鎵”的名字住院。
改名換姓
三個可能
1 騙取醫保
吳先生懷疑,公司把太太的名字改為有購買醫保的同事,可能是想逃避全額的治療費用,由醫保為其承擔大部分的治療費。鑒于多數在生產一線的員工沒有購買醫保,有理由懷疑該公司用冒名手段,“最大化”利用醫保資源。
2 以防索償
受傷的員工用其他人的名字入院治療,包括病歷在內的醫療記錄都不屬于自己,出院后便沒有了鑒定工傷并追討賠償的憑證,公司可免后顧之憂。
3 維持形象
吳先生表示,佳恒公司的工傷率很高,員工沒辦法申報工傷,這就能維持公司的安全生產形象。如果一切按規矩申報,“相關部門肯定會調查甚至執罰”。
在廣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等部門發布的《關于廣州市工傷保險安全生產浮動獎勵辦法的通知》中有相關規定:“工傷保險安全生產獎勵費用,在按規定提取的工傷預防費項目中列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