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維權,如今了熱門話題。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維權的腳步更是不斷前行。 在全國,《工傷保險條例》為在職人士撐起了一把“保護傘”,《最低工資規定》保障勞動者的最低生活水平,全國工會系統推出“12351”職工維權熱線,《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從法律的高度對侵害勞動者權益的行為做出了明確處罰規定…… 在上海,小時工群體的大戶--家政服務人員有了專門的“家政人員綜合保險”,“規范勞動力市場百日大檢查”給違法用工行為來了個集中掃蕩,人才中介行業開展了“誠信機構”的評比……
聚焦兩大維權“陣地”
個人vs 企業
用工單位與員工個人之間的矛盾可謂是職場維權永恒的主題之一。這一維權“陣地”有四個方面值得關注。
關注點一:爭議案個人勝訴率86%
根據上海市勞動仲裁委員會的最新統計數據,2004年全市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受理勞動爭議案件18041件,比2003年增長了16%。其中勞動者提出申訴的占97%。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在2004年各仲裁委員會結案的案件中,勞動者的勝訴率高達86%,私營企業中勞動者勝訴率甚至接近九成。勞動者的高勝訴率一方面反映了勞動者維權環境的改善,但同時也暴露出企業在執行相關勞動人事法律法規方面仍存在諸多欠缺。
關注點二:私企人維權路漫漫
上海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人士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上海經濟的快速發展,非公企業大量增加。據統計,2004年上海私營企業戶數已達到了384927戶,占全市企業總數的七成。而隨著企業數量和就業人數的增多,部分企業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忽視了勞動者權益的保護,勞動爭議數量大量增加。2004年仲裁機構受理私營企業勞動爭議7249件,占全市總量的40%,數量居各類企業之首。相比之下,外資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勞動爭議案件數量保持平穩或者有所下降。
關注點三:利益之爭矛盾重重
個人與企業之間的維權重點,更多的是事關利益,圍繞勞動報酬、保險福利、經濟補償展開的維權案件占勞動爭議案件的近8成。其中,企業欠薪、欠保依舊是勞動者心中“永遠的痛”,是職場人維權的焦點。
上海市勞動監察總隊副總隊長莊雅彪告訴記者,2004年上海各級勞動監察部門受理的3.1萬件舉報投訴中,企業偷逃社會保險費和不按規定支付工資仍是熱點,兩者合計占舉報案件的75%以上。而在查處的違法案件中,“欠薪”、“欠!卑讣䲠当2003年增加了近1倍。
通過監察,勞動部門追繳社會保險費、責令用人單位補發拖欠的勞動者工資、清退收取的勞動者押金共計4.5億元,涉及人數近60萬人次。
關注點四:群體糾紛初顯端倪
個人與企業之間的一個維權新動向是,由于企業經營風險的加劇,企業主逃匿后引發群體性勞動糾紛的情況正在增多,仲裁機構受理的集體爭議案件呈現數量上升、人數增的態勢。2004年仲裁機構受理的集體爭議案件為478件,比2003年增長42.7%。其中,私營企業群體糾紛最為突出,占總數的34%,案均人數近20人;其次為股份制企業,占總數的23%。群體糾紛的爭議焦點主要是拖欠工資和拒付經濟補償,多發生在企業主逃匿的情況下。
維權提醒———
市勞動監察機構在接受個人舉報、查處用人單位的過程中發現,隨著勞動者維權意識的上升,一些企業更多地采取了“迂回曲折”的違法用工方式。比如,一些企業不敢明目張膽地不繳社會保險,但為了減少開支,采取瞞報少報工資數額的方式,以圖少繳一部分社會保險;企業不敢全部拖欠員工工資,而是采取“發一部分、留一部分”的方式,將勞動者應得的部分工資留待年終發放,這種“變相”欠薪的方式同樣不符合國家規定的工資支付辦法;再如,一些企業在加班工資上做手腳,不按規定如數發放加班費;利用試用期等各種借口少付、拒付工資等等。監察部門在此提醒勞動者,個人要提高警惕,遇到類似情況應及時舉報。
求職者vs中介
維權焦點:黑中介
求職者個人與各類人才中介、 職業 介紹機構之的矛盾則是維權的又一重要陣地。其中,“黑中介”嚴重損害了求職者利益,也是這一領域的維權焦點。
根據相關規定,合法的中介機構必須是經過工商注冊,并有人事部門頒發的人才中介許可證或勞動部門頒發的職業介紹許可證的機構。上海市工商局檢查總隊以及上海市勞動監察機構在用工大檢查中發現,“黑中介”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勞動監察部門在2004年9月進行了一項“職介機構專項整治”,在183戶從事職業介紹活動的單位中就有45家被查處,其中15戶非法從事職業介紹活動的機構被取締。
兩大類“黑中介”
目前勞動部門查處的“黑中介”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類是無證無照的“雙無”機構,指既無《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又無《上海市職業介紹許可證》或者《上海市人才中介許可證》的機構,典型特征是“租一間房、放一張桌、裝一部電話、兩三個人”。這樣的違法機構相對比較容易辨認。
第二類是“有證無照”超越經營范圍從事職介的違法機構,即有工商登記,但無人事部門或勞動部門從事相關業務的許可證。這類非法機構往往比較隱蔽,有相當一部分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它們大多注冊在郊區私營經濟開發區,在各大開發區或勞動密集型用人單位的周邊地區租用一定的辦公場所,同時注冊的“工商營業執照”上多注有“勞務信息咨詢”、“ 人力資源
“黑中介”有特征
據工商部門和勞動監察部門有關人士介紹,目前上海存在的“黑中介”有以下特點:
地域特征———集中在城郊、火車站等外來勞動者密集地
非法從事職業介紹、人才中介活動的機構主要集中在郊區以及火車站、長途汽車站等附近區域,這些地區外來勞動者相對集中,對相關法律法規的認知度相對較低,“黑中介”在這些區域比較活躍。
行為特征———一切以交錢在先
無論“黑中介”有怎樣的偽裝和行騙伎倆,都有一個共同的行為特征———交錢在先。資料費、信息費、介紹費、咨詢費、會員費、培訓費等等,不管是以何種名目,總是先讓求職者交錢,且不能提供正式的發票。
維權提醒———
違法中介機構的行騙手段如今更加多樣和隱蔽。有的采取“會員制”形式,稱只要求職者交納一定的費用即可免費享受重復多次的職業介紹服務;有的采取多處設點的方式,一個點巧立名目收取介紹費,另一個點則進行培訓和考核,考核合格后再予推薦,如不合格則不退回介紹費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新動向是,違法機構的廣告發布形式也在趨向專業化,介紹收費趨高。過去的違法從事職介活動的機構大多以張貼馬路廣告、派發小卡片等形式招攬求職者,而現在除了以上手段外,大多還在專業性的 招聘 報紙、刊物刊登廣告,有的還利用互聯網發電子郵件,信息量大,影響面廣,這樣更容易獲得求職者的信任;同時,違法職業中介收費也日趨提高,以浦東地區為例,過去的違法職介收費一般在幾十元到二三百元不等,而現在浦東地區發現違法職業介紹的最高收費已達千元以上。
勞動保障監察部門與工商等部門正在聯手加大對職業介紹市場的監管力度,堅決打擊違法職業介紹行為。這里提醒求職者在尋求人才中介、職業介紹服務時,一定要尋找正規機構,避免受騙上當。
兩大維權新主題浮出水面
主題一:白領維權
欠薪、欠保等各類侵權行為并非僅僅發生在外來打工者身上,白領人士也同樣會遭遇個人權益受侵害的情況。但令人意外的是,白領人士在發覺自身合法權益受損時,維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較弱,使一些用人單位有可乘之機。勞動監察部門有關人士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因為白領工作節奏較快、工作太忙無暇顧及,另外一方面則因為白領工作相對穩定,薪水較高,一些人怕砸了飯碗,敢怒不敢言。
在白領維權中,目前投訴較多的是用人單位口頭承諾無法兌現、勞動合同中存在不合理條款等問題,隨著人們維權意識的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的認知度提高,白領人士維權的意識也在逐步增強。勞動監察部門提醒白領人士,希望更多的人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夠主動維權,使用人單位的違法成本上升,從而減少違法行為。
主題二:全方位維權
市勞動監察大隊莊雅彪表示,2005年勞動監察部門將全面規范用人單位的各類用工行為,包括對勞動合同進行規范等。如果說追討工資、補繳社會保險等還只是對個人最基本權益的保障,那么,今后的職場維權將從爭取個人的經濟權益拓展到全方位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