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有過“職場年齡恐懼癥”,因為在職場每個年齡都有他的特點和優劣,20多歲積極,30多歲成熟,40多歲沉穩……我覺得所謂職場成長,不過是把這個階段的劣勢,變成下個階段的優勢而已,所以我個人沒有感覺到職場年齡恐懼癥。
但是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我的確開始感受到年齡的變化。比如以前我是單位年紀最小的,見誰都叫老師,現在周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叫我老師了。以前我覺得自己的文字不怎么樣,現在忽然看到10年前寫的東西,驚訝怎么這么年輕這么有活力,現在寫的基本可以歸入中年自白一類了。當然年齡增長改變最大的還是眼界,以前20多歲的時候看自己,總覺得挺好;現在看自己,總覺得不夠好。
相對來說,越新的行業,從業年齡段越小。在我們這樣的新媒體公司,75后、80后已經是絕對領軍人物,85后都是中堅力量,90后已經開始嶄露頭角,這是很普遍的情況。
我跳槽的確跟年齡有關。在跳槽之前,我已經在傳統媒體工作了11年,一度做得很不錯,但當自己邁過33歲門檻的時候,開始覺得不滿足——以前我想做的就能做到,但是后來我能做的開始落后于我想做的。特別是隨著網絡和智能設備的迅速發展,傳統媒體帶給我的成就感開始迅速減少,危機感開始不斷上升,正是這種危機感讓我在35歲時邁出了跳槽的步伐。
在新媒體和文化創意這樣的新興領域,其實年齡的作用沒我們想的那么大——別以為20多歲的年輕人做出來的東西就一定很有創意,因為閱歷不夠經驗不足,他們經常會顯得很保守,反倒是30多歲、40歲的人,因為有深厚的積累,經常能有精到又全面的決策,所以這樣的行當里依然是這些人在執掌話語權,真正能完全讓25歲以下年輕人叱咤風云的時代現在還沒有到來
面對90后的職場新生代,如何在職場“老當益壯”?尤其是在各類新興或時尚行業中,“老人”如何保有話語權?讓我們“武裝”自己,堅決打倒——職場年齡恐懼癥!
最近,一張照片在微博上廣為流傳,扛著攝像器材的記者看上去已經有40多歲,正在走向即將采訪的會場。一眾媒體人對此議論紛紛——記者究竟能干到什么時候?有人說,“年紀大了,沒辦法再跟80后、90后比賽看誰跑得快了,不能再做記者了”,也有人認為,白宮記者80多歲的時候,記者席中總還有固定的最好位置留給她,為什么中國記者的職業壽命就只能這么短呢?
其實,不僅僅是在媒體,在文化創意、設計、時尚、IT等多個行業,都存在這樣的現象:一些年過30的職場人士,因各種原因,對自己年齡漸大、事業未成的境況產生的悲觀、消極情緒,這就是所謂的“年齡恐懼癥”。年齡恐懼癥焦慮的主要表現是對于年齡增長的慌張,有種“時不待我”的緊迫感,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充滿焦慮。年齡恐懼癥最大的信號是自身的沮喪感,甚至伴隨著失眠或者嗜睡,食欲下降,身體不適。
在年輕人扎堆的新媒體行業,年齡則是越招越小!罢f實在的,這個行業的從業年齡真是年輕得讓人恨不得撞墻——我們公司最年輕的一個小孩兒是91年的,卻已經有3年的APP開發經驗了。在這樣的環境和團隊,俺們70后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假裝這世界沒有年齡這回事,不然當你聽到策劃部某1986年生小女子理直氣壯地說‘老娘也曾歷經滄!臅r候,真的恨不得一頭撞在豆腐上!毙●R奔騰集團新媒體公司副總經理曾鵬宇不失幽默地說,雖然并不為職場年齡所恐懼,但是曾鵬宇切實感受到了這種年齡變化的趨勢。
而那些對于職場年齡恐慌更為敏感的人,有不少會向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求助,向陽生涯管理咨詢集團首席職業規劃師,中國職業規劃師(CCDM)認證培訓導師洪向陽介紹,會出現職場年齡恐慌的職場人,是自我發展意識強,對自己要求較高的人。“來向陽職業規劃咨詢中心尋求幫助的35歲左右的職場人,其實很多已經是中層管理”,但往上發展他們感到局促,看到“虎視眈眈”的后輩,再看看前面離退休還有十幾二十年,壓力立馬就涌上來了。
至于出現職場年齡恐懼癥的原因,中華英才網資深人力資源專家劉興陽分析,年過三十的職場人士在社會上、家庭中承擔著巨大的壓力,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容顏的衰老,可能會感到壓力越來越大,容易跌入情緒低落、狀態萎靡的怪圈,不少人對自己的將來產生了危機感,就容易導致“年齡恐懼癥”。通常來講,對自己人生期望值偏高、長期壓力過大、所處行業對年齡有要求導致的壓力都是職場年齡恐懼癥加重的病因。
職場年齡恐懼癥并非不可戰勝,洪向陽建議職場人士做好職業規劃,努力修煉內功。在生活方式和習慣上,劉興陽建議,保留每天看書、學習的習慣,學會放松,比如回故鄉看一看或是去一個異國小島休息幾天,保持運動習慣:良好的身體狀況有助于形成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這些都對調整職場人的不良心態有實際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