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我們一個公平的就業機會。”因在找工作期間頻繁遭遇性別歧視,杭州、武漢、西安的數十名女大學生設計了一場名為“跨越女性求職障礙”的行為藝術活動,以抗議企業設置的不公平的求職門檻。
調查顯示,91.9%的被訪女大學生在求職中感受到用人單位的性別偏見,而同時,女大學生已占據高校的“半邊天”。專家認為,普遍的就業歧視,不只關系到個人求職,更關系到社會公平與用工結構。
反就業性別歧視行為藝術波及多個城市
熙熙攘攘的杭州市人才市場門口,23歲的李雙雙豎起一塊一人半高的紙板展牌,展牌上寫著一些針對女性的求職門檻:“三年內不當媽”“限男”“身高1.65cm”……展牌中間留著一個人形門洞,供人鉆過。
李雙雙來自浙江外國語學院,是杭州反就業性別歧視活動的發起人,她與浙江海洋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女學生已策劃了兩起行為藝術。
類似場景還出現在西安街頭。一群女大學生模仿古代女扮男裝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的打扮,舉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她們的委屈:“本欲卸甲回歸,工作難尋無奈,木蘭回歸現代。”
“難道我們也要女扮男裝找工作?”西安活動的發起人、咸陽師范大學的夏媛向路人講述著女生找工作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據了解,反就業歧視活動已在杭州、西安、武漢等多個城市展開,同時南京、蘭州、廣州等數個城市的女大學生也在策劃不同的行為藝術,打算大范圍、持續地進行相關活動。
“我們這樣做,是想引起企業和社會的警醒,讓他們更重視女性就業問題,在招聘過程中注重女生的能力,給予女生和男生同等的就業機會。”李雙雙說。
學得好不如嫁得好?就業性別歧視藏隱憂
“若不是畢業,還真不知道企業對女生的歧視這么嚴重。”武漢活動發起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李甜甜說。
李甜甜向記者列舉了數起周圍朋友在求職中遭遇的歧視:一位華中科技大學的女學生,各方面都很優秀,但就是沒有對口的企業肯要她;一個同學去銀行應聘,對方要求三年內不能結婚,不能生小孩;而另一個學外貿的同學去應聘翻譯崗位,對方不但要求“面容姣好”,還要求“能夠陪酒”……
令女大學生擔憂的是,除了“擺在臺面”上的歧視外,更多的是隱性歧視。“企業不挑明,但實際上設置了不要女生的條件,這往往讓我們做很多無用功,還會打擊信心。”李甜甜說。
全國婦聯發展部2011年發布的《女大學生就業創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56.7%的被訪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感到“女生機會更少”。91.9%的被訪女大學生感受到用人單位的性別偏見。2011年《北京市高校女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還顯示:16.7%的女大學生表示經常受到歧視。
有學者觀察認為,目前女大學生持續增多,一些高校甚至已形成“陰盛陽衰”局面,而就業之難將矛盾更加凸顯出來。
記者查閱相關數據發現,從全國范圍看,女大學生的比重由1957年的23%提升到2008年的54%。同時,在一些一向男生多于女生的高校中,女生也逐漸成為“多數派”。而在文科類學校,女生則更多,上海外國語大學還常為80%都是女生的“校園生態系統”煩惱。
“‘陰盛陽衰’的格局與以男性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現實給女大學生就業帶來不小的沖突。”北京益仁平中心性別平等工作組工作人員馬寅娜說,女性在遭遇求職不公正對待后,容易引發“學得好不如嫁得好,趕招聘會不如趕婚介會”等不良思潮,加劇社會資源浪費和人力市場的不平衡。
反就業性別歧視不能完成的任務?
據了解,我國在勞動法、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中都提出反對就業歧視,但有專家認為,由于沒有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應承擔何種行政和民事責任,也沒有規定具體的執行機關,目前的法律對就業歧視起不到實質的規范作用。
“我們做了次調查,發現一半以上女生在遭受就業性別歧視時采取了默默忍受的態度,僅10%的人表示考慮投訴或起訴用人單位。”夏媛說。
一些被調查的女生認為,投訴或訴訟都會耗費不少精力、時間和金錢,很多時候證據也不易獲得,就算采取行動也不見得有多少效果,找工作期間也沒有太多心思糾纏在這上面,因而不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馬寅娜建議女生在自強自立的同時,也呼吁國家能出臺反就業性別歧視方面的法律。“比如,規定一般企業招聘的女性員工要達到一定比例,另外在女生特有的生育成本上,國家也要承擔一部分,減輕企業負擔,這樣企業招聘女員工的積極性也會相應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