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實現夢想。這些年,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經濟快速發展,科技水平不斷進步,人們通過勞動實現夢想、改善生活的基礎更加堅實。
但也應當看到,我國在發展中還存在一系列不平衡、不協調等問題,人們的勞動環境、工作條件、社會保障水平還存在一些不如意、不到位的地方。勞動實現夢想,并非一路坦途。
加快推進社會建設,改善勞動環境,強化人文關懷,為勞動者創造更好的工作條件,為每一個人平等提供改變命運的機會,生活才會更加幸福、更有尊嚴,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和諧。
建筑工——
野外作業風險大危險多,最擔心工資發不到手
5月,西北某公路項目工地,41歲的孫欽成小心地爬過30多米高的橋梁,到達另一座橋墩。
天氣越來越熱,老孫不自覺地回望著東南方向:數千公里之外,那里是山東老家。地里的小麥該揚花抽穗了,今年長勢怎么樣?兒子今年中考,這兩天該模考,成績是好是壞?想到這些,他不禁流出了眼淚。
春節過后,沒出正月,孫欽成就出門了。從老家到這里,走了兩天。
這里是國家高速公路干線的一部分,層層疊疊的褐紅色山巒之間,除了工友,幾乎看不見人煙。
工作是艱苦的。根據約定,每月的工錢有4500元,但勞動強度很大。老孫是鋼筋工,兩個人一組,輪流切割、套絲、焊接……
簡易板搭成的工棚,8個人住一間,薄薄的被褥是從老家帶來的。冬天,寒風刺骨,晚上凍得瑟瑟發抖;夏天,陽光熾熱,小屋子里悶熱難耐,蚊蟲亂飛,咬的人滿腿是包。
孫欽成說,勞動再苦,也能忍受;最擔心辛辛苦苦掙來的工資發不到手。
按約定,每月的工資都應該打到自己的銀行卡上,可是去年春節前,他打電話查詢自己的銀行卡,發現有兩個月的工資遲遲未發,趕緊找包工頭,說是春節時一起發。一直到今年春天,這兩個月的工資才落到賬上。為此,這個年也沒過踏實。
中國快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造就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建筑市場和建筑業勞動力大軍。這一人數超過4000萬的勞動者群體,風餐露宿,他們犧牲了家庭團圓,改變了大地的模樣。
然而,不簽勞動合同、工資拖欠、沒有保險、精神孤單、缺少安全感,是建筑工人最頭疼的問題。
去年底,在北京大學發布了一份關于建筑工人生存狀況的調查報告,在針對京渝滬深四地數千名建筑工人的調查中,超七成未簽訂勞動合同、按月結工資比例不足三成、九成未領到高溫補貼。
報告發現,擁有工傷保險的建筑工人比例僅占41.7%,擁有意外傷害保險的工人比例僅占18%,擁有醫療保險的僅占13.7%,擁有養老保險的比例為8.6%。在北京,超七成建筑工無工傷保險。
“日落暮色濃,收工歸帳篷。風來知了亂,草里蟋蟀鳴。悠悠胡琴蕩,漸漸同鄉逢。談唱不知時,衣衫覺露重。”“秋雨連綿淚如絲,夜夜思鄉人靜時。漂泊十載艱辛路,滿目滄桑誰人知。”今年5月1日,北京有人組織了一場農民工大工地詩歌節,這些由建筑工友創作的詩歌,真實刻畫了建筑工人的生活境況,傳遞出漂泊的打工生活帶來的不安全感。
孫欽成說,千里之外,精神上的孤單,比體力上的勞頓更難忍受。每天,大漠日落,收工回來,是對家人無限的思念,最希望工地每年能安排一些與家里人團聚的時間,給建筑工人更多的心理關懷;在極端天氣狀況下減少工作時間,體現人情味兒……
當然,辛苦背后,這些年孫欽成也感到了些許變化:加班費、降溫費……每年夏天,都會多少發一些。在最炎熱的時候,工地每天都提供西瓜、綠豆水,去年底,還額外多發了200元探親費。
孫欽成說,土地上的收入十分微薄,只要身體還撐得住,建筑工還要繼續做下去。吃苦不怕,希望工地能幫忙買個工傷保險,野外作業風險大、危險多,萬一有個三長兩短,也好給家里有個交代……
裝配工——
長期加班壓力巨大,精神需求無法滿足
粵東,一家電子裝配工廠的生產車間內,機器轟鳴。八條生產線,24小時不停地運轉。在生產線上,21歲的吳小芳已經連續忙碌了8個小時:接數據線——擰螺絲,她不停重復著同樣的動作。
名義上,工廠是三班倒,但眼下接了個大訂單,工廠招不到工人,實際上的工作安排是兩個人:每天4班倒,每人兩班。小吳干的是頭班,分兩個時段:早班從早上8點到下午2點,晚班從晚上8點到凌晨2點。每個班次中間能分別休息10分鐘。
這么拼命干,累不累?累,但如果不這么干,每月有2000元工資;這么干,超過8個小時,工廠按加班發放工資,每月收入能多掙七八百元。
吳小芳說,工廠管吃管住,平時花費很少。算上加班費,一個月下來,差不多能存2000元。她決心在外面干上幾年。有了錢,就回老家,辦一家自己的花邊刺繡廠。
大城市燈紅酒綠,但與自己無關。吳小芳說,工廠的工作區、生活區連在一起,高高的圍墻把她和這個社會隔離開來。離開江西老家,來這個城市一年多了,她還說不清工廠的位置。每個月,小吳有兩天休息時間,她不愿意進城,一來花費大,二來城里沒有朋友,進城,沒有目的。她寧愿在宿舍里待著。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憑借廉價勞動力優勢和人口紅利,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在東南沿海,一座又一座加工裝配車間,為數千萬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然而,工作單調、收入微薄、長期加班,也侵蝕著他們的心靈,影響身心健康。
在一個封閉的企業型社會里,成千上萬的裝配工勞動緊張、壓力巨大,精神需求無法滿足。過勞死、蝸居、蟻族……這些年出現的一些“新詞”,展示著生活中黯淡的一面。
事實上,我國《勞動法》在工作時間、工作強度等方面都有完整的規定,但長期以來,在強勢的用工方面前,仍然缺乏執行的強制性。
吳小芳說,眼下,工廠訂單不錯,工資還給的及時。一旦工廠生意不好,不但加班費、恐怕連工作都成問題。
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幾十年來支撐我國經濟高速運轉的人口紅利開始衰減。用工矛盾日漸突出;市場競爭激烈,低端產品的利潤越來越薄。對生產企業來說,提高生產效率,向產業鏈高端轉變迫在眉睫。
全國總工會調查表明,目前新生代農民工已超過1億人,占農民工總數的60%以上,占全國職工總數近一半。他們與老一代農民工在觀念上存在明顯差異,在就業、生活環境改善的同時,對精神、情感生活的需求期盼更強烈。
大街上,不時看到“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和諧社會”的標語。從更深層面上講,轉變發展方式不僅是經濟層面,也應該包括社會、人文層面。只有通過進一步落實“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加快推進社會建設,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和諧。
這不僅是為了中國新一代產業工人,也是為了“中國制造”的尊嚴。 |